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钢铁》
分享到:

《钢铁》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金属学会;钢铁研究总院
国际刊号:0449-749X
国内刊号:11-2118/TF
类别:
周期:月刊
开本:A4
出版社:北京
邮发:2-236
创刊时间:1954
栏目设置:
原料、炼铁、炼钢、压力加工、钢铁材料、热工与能源、测试技术、综合论述
期刊荣誉:
主要栏目:
《钢铁》简介
《钢铁》简介
《钢铁》栏目设置
原料、炼铁、炼钢、压力加工、钢铁材料、热工与能源、测试技术、综合论述
《钢铁》征稿要求

1.《钢铁》投稿约定 

(1)原稿必须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种重复投稿。自2012年1月1日起,《钢铁》、《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物理测试》、《连铸》等刊将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各刊将在文章正式出版前对已经录用的文章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于检测结果中“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文章,将按照退稿程序处理,并将稿件收取的版面费的50%退还给作者。 

(2)稿件审查结果在4个月内(包括编辑初审、同行专家评审、主编决审、财务收费等程序)通知作者,在此期间,作者不得将稿件投往其他刊物。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如果作者决定改投其他刊物或退稿,请通知编辑部后,再进行处理。编辑部决定录用稿件后,将及时通知作者;作者可以用投稿产生的用户名和密码随时登陆本刊投稿系统查询稿件进展信息。 

(3)在稿件返回作者修改过程中,建议作者在30天内将修改稿通过采编系统返回给编辑部;超过30天还未返回的稿件,编辑部将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询问1次,对于10内仍然不能返回的稿件,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出退稿处理。 

(4)为保证文章发表周期,建议作者稿件篇幅控制在5000字(含图、表、参考文献等)以内;本刊将对稿件预估版面超长的文章酌情加收增加版面的费用。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技术性、文字性、规范性修改,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可以进行实质内容的修改。本刊只在文中标明国家级和省部级资助项目。请在给编辑部留言中简单描述稿件的创新点和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5)作者投稿应与编辑部签署版权协议书。本刊已经与多个网络传媒机构有合作关系,凡未来信声明不同意将其论文收入光盘或网络传播者,本刊均视为自投稿之日起将制作光盘和网络传播的权利授予本刊编辑部,由此产生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 

(6)稿件通过编辑初审、同行专家评审、主编决审后,作者应按照编辑部的缴费通知单交纳版面费并提供所有署名作者的通讯地址;编辑部将在文章正式出版后的30天内将给予作者的稿酬和当期期刊邮寄给作者。 

2.稿件流程 

(1)投稿:本刊采用网络在线投稿系统接受作者投稿,请登录“中国钢铁期刊”网站,选择意向投稿期刊,进入“作者投稿系统”,并按照系统投稿导向完成投稿,投稿成功后将收到E-mail回执。 

(2)收稿:编辑收稿,为稿件分配稿号,并由E-mail发送稿号信息。 

(3)初审:编辑初审,通过后送外审;否则直接退稿(暂时无需缴费)。 

(4)外审:送1-2名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5)终审:主编终审,结合外审意见给出最终结果。 

(6)收费:根据录用稿件版面收费,并填写发票、稿费、所有作者杂志邮寄地址明细表。 

(7)编辑加工:对录用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出版。 欲对投稿事宜进一步了解者,可向编辑部询问。 

3.稿件报道范围和要求 

(1)报道范围 《钢铁》杂志以对中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流工艺和主流产品为主要报道内容,涵盖原料、炼铁、炼钢、连铸、压力加工、品种开发、能源环保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实践。 

(2)刊物定位——技术类刊物(以刊登技术论文为主,以学术论文为辅) 《钢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高水平的原创性学术、技术论文。同时,刊登在行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专家撰写的综述性文章。 技术类论文要求能够反映在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中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将应用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来解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研发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论文应该对行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力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学术论文要求能够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论文应具有新的观点、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数据或结论。 综述文章要求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科、学科的某一领域近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观点和建议。 

4.稿件要求和注意事项 

(1)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数据可靠、论据充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 

(2)论文的文题、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中的图题、标题都要求提供与中文相对应的英文内容。 

(3)文题 应该是对论文中重要内容的高度概括,避免使用含义笼统和一般化的词语及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符号)。文题应该具有准确、鲜明、简短、有特异性和可检索性的特点;中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文题应与中文文题含义一致,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4)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作者署名具有拥有著作权的声明、表示文责自负的承诺、便于读者联系的功能,要求所有署名作者都认同论文的观点和同意发表。作者署名一般不超过6人;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应该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空一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与名均不能缩写。 作者单位请提供到二级单位(如:××研究院××室或××大学××系),并写明作者单位所在省份、城市名称和邮政编码; 本刊只在文中标明国家级和省部级资助项目,请提供准确的基金名称及编号; 作者简介包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请提供其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位、联系电话、传真及E-mail。 

(5)摘要、关键词 摘要应该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予以说明。摘要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学术性、技术性论文摘要一般以200~300字为宜(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50个实词);综述性文章以100字左右为宜。 论文应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全部小写);如有可能,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应避免与文章题目完全一样。英文关键词不用介词词组,而用名词、动名词、复合名词。 

(6)文章中插图、表和公式应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统一编号;图号、表号、公式号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排序;图、表中的横纵坐标、栏目名称、单位符号、数据等应清楚、齐全;曲线图要求线段平滑、标识准确、可辨,图中的注释性文字只用中文表述;本刊为黑白印刷,请尽量不要采用彩色曲线。显微组织照片应有较高的像素和分辨率及标尺,以确保照片清晰、准确。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不宜用插图和表格来表达论文中的同一组数据。 

(7)文中物理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文中外国人名、术语统一为英文,不宜采用中文译法。 

(8)具体论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及字体、字号格式、体例请参考下面的具体要求或参考近期出版的本刊杂志。 

5.论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及字体、字号格式、体例 

(1)中文题名3号黑体居中,通栏。 

(2)中文作者姓名小4号楷体居中,通栏,人名之间加逗号后空2格,两字姓名间空1格。不同单位的作者用右上角带半括弧的数字加以区别。 

(3)中文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小5号宋体居中,通栏,不同的作者单位平排用数字加以区别。 

(4)中文摘要通栏;“摘要”两字用小5号黑体,两字之间空1格,两字后加冒号;摘要的内容用小5号宋体。 

(5)中文关键词通栏;“关键词”三字用小5号黑体,三字与内容之间加冒号;关键词的内容用小5号宋体,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6)中图分类号通栏;“中图分类号”五字用小5号黑体,五字与内容之间加冒号;内容用小5号宋体,各分类号之间用逗号隔开,分类至小数点后1位。 

(7)文献标识码通栏;“文献标识码”五字用小5号黑体,五字与内容之间加冒号;内容用小5号宋体。 

(8)文章编号通栏;“文章编号”四字用小5号黑体,四字与内容之间加冒号;内容用小5号宋体。 

(9)英文题名3号黑体居中,通栏。 

(10)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小4号正体居中,通栏,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应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空一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与名均不能缩写。人名之间加逗号后空4个字符,姓与名之间空1个字符。 

(11)作者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的英文小5号白体居中,通栏。 

(12)英文摘要小5号通栏。“Abstract”用黑体,后面加冒号;摘要的内容用小5号白体。 

(13)英文关键词小5号通栏;“Keywords”用黑体,两个单词之间空一个字符,与内容之间加冒号;关键词的内容用小5号白体,全部小写,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14)正文5号宋体通栏,各级标题除外:一级标题4号楷体;二级标题5号黑体;三级以下标题5号宋体。 

(15)致谢5号仿宋体通栏,与正文之间空一行,不加“致谢”两字。 

(16)参考文献表通栏,“参考文献”四字用小5号黑体左对齐排,加冒号。参考文献的序号亦左对齐排,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著录项目用6号宋体。每一参考文献条目均以“.”结束。 

6.参考文献 

6.1在正文中的标注方法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顺序编码制是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接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1)正文各级标题以及图题、表题上不能标注参考文献序号,只能标注在正文中首次提到该文献的位置。 

(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分开。如遇连续序号,可在序号之间标注半字线“-”,如:[3-4],注意:不要用逗号。 示例1:裴伟[70,83]提出……。 示例2: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格式的研究[255-256](原写法:255~256)。 

(3)多次引用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期刊、报纸等的析出文献除外)时,参考文献表中只编一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始终标注首次引用的序号,只不过在这一序号的“[]”外加上不同的引文页码。

6.2正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方法 

(1)文后参考文献表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著录。从2010年第1期开始,《钢铁》不再把中文参考文献翻译成英文。著录西文文献时,实词和字母多于4个(含4个)的介词,其首字母要大写,如With,About,Between等。此外,用连字符连接的复合名词,两个词的首字母均大写。 

(2)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卷期号、年月顺序号、页码、出版年、专利文献号等用阿拉伯数字。卷号不必用黑体。页码、专利文献号超过4位数时,不必采用三位分节法或加“,”分节。国外专利文献号中原有的分节号“,”在著录参考文献表时删去。 

(3)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其题名不能省略。 

(4)书刊名不加书名号,西文书刊名也不用斜体。西文刊名可参照ISO4—1984《文献工作——期刊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的规定缩写,缩写点可省略。 

(5)参考文献表中的引文页码只写起始页码,不用写终止页码。 

(6)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要著录正确。 文献类型标志: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