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农村教学点这一重难点问题,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C在多个省(区)域开展了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验实践。为检视其放果,该文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选取湖北省的咸安区试点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已开展实验的农村教学点学生、城区中C校学生以及尚未开展实验的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发展状况这三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对技术干预对教学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技术干预对实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核C自我评价、学校满意度、积极情绪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兴趣持长发展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积极的影响。随后,对此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并对实践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反思,以期能为当前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一些启发,让农村孩子享有吏好、吏公平的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发展
一、缘起
纵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面临了三大重难点问题:教育均衡发展凰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生态的重构问题。其中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更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学点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薄弱地带,也是制约当前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阻力。农村教学点大多地处偏远,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方面因素制约,导致教育资源落后短缺,师资力量极度匾乏,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不齐成为一种常态,开好课更是奢望,学生上学三天打鱼凰两天晒网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村教学点学生与发达区域的学生在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中逐渐拉大的差距必然会导致教育结果上的鸿沟愈发加深。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那么,互联网+能否为农村教学点也带来全新的发展态势呢?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起,在对教学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以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陆续在湖北、吉林、四川、重庆等6个省(市区)的二十余个县(区)域针对性地开展了实验实践。项目具体实施的技术干预如下:
第一,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师范院校、企业、运营商共同参与的UGBS协同创新机制,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架构,建设虚实结合的双轨数字学校。这所数字学校由N”(回+M)的教学共同体组成,即回个城镇中心学校带动周围M个教学点(M取值一般为回至3之间),1+M共同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N个教学共同体构成一个数字学校。
第二,双轨数字学校提供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及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多种模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解决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其中多媒体课堂是通过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教学点本地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实现城乡的互联,使中卜校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与教学点辅助教师所在的直播课堂之间实施全程同步课堂教学实况的输送,中卜校主讲教师可以同时面向本地学生及其对接教学点学生进行上课,并实现本地与异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是中心校教师针对教学点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知识需求所开设的课堂,中心校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并没有学生,教学对象仅仅是对接教学点的学生。
第三,开展基于全媒体的适切性优质资源建设,建设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针对师生需要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适配推送。另外,通过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促进城乡教师、学生的交流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第四,通过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促进城乡教师、学生的交流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城乡学校牵手、城乡教师牵手、城乡学伴牵手和搭建亲子桥实现家校牵手,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信息化助力农村教学点发展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试点区域的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开不好课也有了明显改善;学生逐渐回流;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机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我们在开展这一系列信息化实践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解技术干预在农村教学点学生层面的具体实践效果,本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选取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试点,通过对实验区学生发展的观察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从而更为精准地审视和诊断当前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完善路径和策略,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促进实验区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信息化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实践对农村教学点实验区学生的发展是否产生了影响?具体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2. 与中卜校和区域内尚未开展技术干预的非实验农村教学点相比,已开展技术干预的农村实验教学点学生发展状况如何?技术干预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影响更为显著?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多种研究工具、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工作。
第一,在研究工具初步结构和指标的制定阶段,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包括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凰开放式问卷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调查对象包括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的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参与实验区建设的专家等。首先,通过对教师开放式问卷以及对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深度访谈的结果,总结出实验区学生在项目建设开展以来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并结合通过文献法所梳理的学生发展评价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的评价体系,提炼出实验区学生发展评价工具的初步结构维度。随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此初步评价结构进行四轮咨询,最终确立实验区学生发展评价工具的具体构成和评价指标。
第二,在问卷的编制和修订阶段,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小组讨论法和问卷法,其中小组讨论的调查对象包括本专业参与实验区项目的研究生同学以及与实验对象同等年级的儿童,问卷法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实验区中心校和教学点的学生。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SPSS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AMOS21.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首先通过文献法对上一步骤形成的具体评价指标的工具进行收集和梳理,选取目前较为成熟且适用对象年龄水平接近的量表作为各指标对应的分问卷,若无合适量表则根据先前访谈结果自行编制分问卷,形成实验区学生发展评价初始问卷以及实验区学生技术接受度初始问卷。随后,请本专业参与实验区项目的研究生同学以及与实验对象同等年级的儿童对各分问卷适切性进行评估判断,在此基础上对问卷题项进行删改修订,形成初测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咸安实验区抽取一个教学共同体(1个中心校和2个教学点)发放初测问卷,对采集的数据以SPSS21.0进行录入和项目分析,具体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和CronbachAipha系数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初测版本问卷的各题项进行检验和修订。随后将修订版本问卷投入第二次试测,在咸安实验区随机抽取2所中心校和9个教学点发放问卷,并根据各分问卷采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凰信度检验(SPSS21.0)和验证性因素分析(AMOS21.0),形成正式版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