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期刊论文百科

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也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成为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教育信息化1.0“兴”时代,包括“教育信息化萌芽期”“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及“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发展期”第二阶段为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召开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标志,进入“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新时期”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有新的使命与责任,要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四化三学”的教育新格局,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和服务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教育现代化,人工智能

电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的电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1915年,金陵大学在东大楼前建立校园电影专用放映场地,是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对于“电化教育”一词的由来,孙健三(孙明经之子)经过史料分析,认为该词于1936年被正式提出。时值开办“教育部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人员训练班”期间,陈礼江以教育部名义发文时,把“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人员训练班”简化为“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并在开班讲话中指出“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合称为电化教育”,从此“电化教育”一词开始广泛传播。

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南国农认为,我国的电化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前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为电化教育或视听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后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信息化教育。南先生也特别指出,信息化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二者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称谓。可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序曲。

阿伦娜对电化教育在萌生、初期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编制了记录我国从1920年到2005年间电化教育重大事件的《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随后张宝志对该年表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2)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3)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08)。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类发展阶段的划分,基本上都是从学科视角来探究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未完全体现出电化教育随时代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已发展为电化教育的新阶段,其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以往电化教育阶段所不能比拟的。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其写入中央全会决议,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从党的十九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将进入新时代并承担起新的使命。因此,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借鉴我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经验,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计划,以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1. 教育信息化1.0“兴”时代:破与立,建与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素质和文化程度亟待提升,党和政府从全局出发,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并提出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如幻灯、电影和广播等新的教育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电化教育的潜力与魅力开始展现。到了“文革”时期,与国家其他行业建设类似,我国的电化教育一度处于停顿状态,但电化教育基础工作已具有一定基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电化教育也受到空前重视并得以重新起步。信息化开始成为电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了1.0阶段。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应用逐渐展开,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是破与立,建与用的“兴”时代,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 教育信息化萌芽期(电化教育复兴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开始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百废待兴之际,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事业,邓小平在1978年4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先声”。以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赵沁平在2004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也指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支教育信息化队伍”。在当时,尽管国内还没有提出“教育信息化”,但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组建,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体系初具雏形。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信息化进一步为我国政府所重视,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不同程度地表明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教育部在1998年12月24日印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并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来实现跨时空教育资源共享,扩大社会成员受教育机会,应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与国际竞争。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1978年到1999年的这段时间,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并实现了复兴,我们称之为电化教育复兴期。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应用,这段时期的电化教育也逐步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不仅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体系开始建立,而且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也开始为中央和政府所重视。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萌芽期。

  3. 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建设阶段。根据国家对教育信息建设的整体部署,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以项目和工程方式推进,强调要以远程教育为依托,建设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以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推进新世纪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做了大会主报告,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提出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目标任务,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并宣布了“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该文件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目标、思想、原则等,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份发展规划。在随后的五年间(2002-2007),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连续五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年度概况。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在各细化领域如标准建设、师资队伍、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发力,并且开始关注农村等教育薄弱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在2002年9月发布和开始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次年9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应对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和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开拓了新渠道,信息化开始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为了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同年9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并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通知》,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挂靠在科学技术司,并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