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是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高校财务人员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采取主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在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尤其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更要提高警惕,参考以往经验,同时借鉴多方专家意见,将风险控制防患于未然。高校财务处平时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的专业训练, 多前往内控体制健全的高校进行交流论文发表学习,以提升自身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同时,财务人员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提前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将其防患于萌芽状态,确保高校的资金安全。当高校财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财务风险意识,掌握有效的财务管理技能时,就能够快速且全面地建立起财务风险管控机制,从而减少工作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疏漏,采取科学的工作方式来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为学校的财务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高校要提高认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加大对内部控制的投资力度。首先,高校应成立内控领导小组,通过对学校日常运作方式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论文发表分析,确定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职权,将不兼容的岗位分开,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制定详细的内控程序,并对内部控制进行培训,以提升内部控制的质量。最后,要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内审机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 并将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员工,并就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高校也可建立和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把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经费的利用率,又能有效地控制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在重大项目支出之前,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的资金情况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来判断重大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而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因此,高校需要进行科学民主的抉择,从而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要强化对基建工程建设的监管,对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按照完工进度支付资金。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察与外部审计监察的联系,强化高校管理层的责任感。同时,高校可以建立领导干部考核制度,从而强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对财政工作尤其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职责。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强化预算管理,针对相应的款项要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支出不超过预算,比如为了购买教学设备,需要根据学校的资金情况来购买相应的教学设备,从而减轻财政压力。最后,在大额资金使用方面,纪委、监察部门要会同内部审计部门重点抓好按照预算计划的预算外资金是否坚持“收支两条线”,是否存在“小金库”,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内容的监督,大额资金的支出是否按照审批权限规定支出。
四、落实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全校人员的责任意识, 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避免在管理过程当中因责任划分不清而对风险的承担能力降低。因此,为了维护学校的经济利益,对每项存在风险的财务活动实行责任制,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资金使用部门对是对各个部门管理的资产以及支出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负第一责任。其次各个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及活动执行情况负第一责任。最后是各报销人对报销票据的来源真实性、合法性负第一责任。建立经济责任制是为了让学校的工作人员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负相应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的责任感,降低风险的发生。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为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管控平台。因此,高校需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搭建统一的财务平台。在进行风险管控时,可以采取大数据分析以及规律分析,从而让财务人员能够通过相应的信息论文发表分析,掌握相应的风险情况,及时的对风险的特征进行判断,并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总体来说,财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财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且与相应的教务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其次,加强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建设,培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借助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减轻财务工作者劳动强度, 使财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财务风险管控,以更好的状态服务广大师生。最后,加大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的投入,同时建立网络安全防护墙,确保各项财务数据的安全。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避免人为环境的影响,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