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小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张力的发表论文探究

思维张力对于有些教师而言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发表论文概念,但是,思维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基于绽放创造欲望,运用已获得的认知经验,依照已有的方案和程序伸展思维的触角,在全方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中所呈现的思维深度、广度和力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必须重视和发展学生思维,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张力。小古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把发展学生思维融入小古文教学之中,使小古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张力的重要载体,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古文《铁杵成针》为例,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image

一、发表论文巧借成语,培养类比思维

所谓类比思维,是指把两个事物拿来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地方,从而推断出它们其他地方也可能相同或相异的思维方法。人们常说的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就是这个意思。运用类比思维,有助于促进联想,有利于升华思维,有益于实现有效模仿,有助于促进自主创新。在小古文中适当渗透类比思维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特别是对其中字义进行析解、解读时,还可以知悉其在现代词语中的实际运用,从而真正入心化行、实现古今互动,增强思维张力。

以小古文《铁杵成针》中的“之”“其”为范例。“之”是“问之”中的“之”,“其”是“感其意”中的“其”,二者都是代词。不过,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角度来看,还不宜直接使用“代词”这一提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古文不但文字简练,而且还很有趣。有时候一个人仅用一个字就表达清楚了。那么,文中有哪几个是指代人物的字?”学生很快就找到“问之”的“之”和“感其意”的“其”,并且明白它们均指代“老媪”,即老奶奶。但是,只从单篇小古文的层面来理解“之”和“其”还不够,还得教会学生懂得知识迁移。于是,可继续设置提问:“在现代汉语成语里,‘之’‘其’二字还在使用,你能列举几个吗?”学生们想了想后,一连列举了许多含有“之”“其”的成语,不过有的不是起着指代作用。鉴于此,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列举的成语进行分类,找出指代人或事的那一类,例如:求之不得、置之脑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其言也善、攻其不备、自圆其说……

可见,运用这种类比的发表论文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从一个领域观察、联想、归纳出的抽象概念,迁移运用到另一领域,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地类比中学会观察、学会联想、学会归纳的同时,也启开了思维之“门”,提升了思维张力的“点”。

二、发表论文巧添主语,培养逻辑思维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前提必须进行逻辑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发表论文教学中,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邀请思维参与,对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研究,弄清楚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小古文之所以在古文之前加“小”字,就是源于其篇幅短小,可谓字字珠玑。而篇幅短小的背后则是许多句子的主语被省略了。这一情况,对于刚涉及古文学习的四年级学生而言,的确增加了不少的理解难度。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主语——事情实施者的方式,理清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故事情节更加连贯、清晰,便于学生学习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于小古文《铁杵成针》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读通这篇小古文,再要求他们将省略的主语添加上。“在这篇小古文里,作者为了让语言更加精练、隽永,有些地方就将作为主语的人和事给省略了,如果能给添加上,对读懂它会有很大的帮助,请同学们试着加一加。”接着就出示以下内容:“……()未成,()弃去。()过是溪……()问之,()曰……”通过一番思考琢磨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都能顺利地把“李白”“老媪”这两个被省略的人物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经历了这一发表论文教学环节,学生极轻松地理解了发生在“李白”与“老媪”之间的“铁杵成针”这一故事。

可见,讨论交流、一填一说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思考、判断、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小古文所营造的情境氛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既增加了思维张力又发展了多方位思维品质。

image

三、发表论文巧加辩论,培养思辨思维

教育的价值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的确感受到教育的价值不应仅止于向学生传授发表论文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真正价值,则在于借助文言经典品悟先哲智慧、促进学生思辨表达,而培养这种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最管用的方法则是基于问题以自己的见解说服他人、基于思辨为多角度解决问题导航。统编语文教科书高度重视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许多课文里都渗透着阅读思辨的方法,这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辨思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的路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意义的思辨问题,让学生在思辨性问题的讨论中、思辨性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思辨思维。

小古文《铁杵成针》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极具思辨价值。因此,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辨问题:“铁杵有没有可能磨成针?”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不管是“有可能”还是“没有可能”,教师都应当保持中立态度,不可作出倾向性评判,而是要让学生自然形成对立的两方,各自发表见解和陈述支撑观点的理由,让对方心悦诚服。最后,还可以对“没有可能”的一方进行追问:“依照你们的观点,铁棒没有可能磨成针,可为什么会有以李白为主人公的‘铁杵成针’故事?”该问题的提出,再次放飞学生的思维,迸射思辨的火花。通过激烈的思辨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李白正是凭借“铁杵磨成针”的这种精神,才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与“铁杵成针”的故事相类似的还有“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等。所以,应多开展类似这样的思辨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可见,这种既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又让学生自己寻找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主张正确的思辨过程,不仅使学生欣然接受了文本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增强了包容性与接纳意识,而且还升华了文本主旨,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认知。

四、发表论文巧设练习,培养综合思维

基于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学习语文的意义是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更理性地思考和更精彩地表达,但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如果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那么一切的学习都将毫无意义。所以,巩固运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一般来讲,巩固运用主要通过复习、活动、思考和练习等方式来实现。这一过程,需要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共同参与,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练习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操练思维的重要手段,更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小古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巩固运用这一过程,同样需要进行练习这一重要手段。

image

对于小古文《铁杵成针》这一课的练习设计,除了设计一些帮助理解字义的练习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思维的练习:“在学习这篇小古文时,同学们肯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诸如之、曰、其等字,现在已经很少用,甚至几乎不用了;有的诸如是、方等字,其意思与现在不同了,非常有意思。相信同学们也很想尝试用一用。下面有两句话,请同学们将其改成文言文试一试:(1)我正在玩耍。(2)问他,说:‘我不懂他的意思。’”这个融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练习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从而很快就做出了答案:(1)吾方嬉;(2)问之,曰:“吾不知其意。”

可见,巩固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在大脑中调动所学知识并加以发表论文分析、比较、筛选、整合后,再结合所给题目加以灵活运用并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一从意到言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习得翻译理解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再一次拓宽了思维张力,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统编教科书在安排小古文方面极其讲究,虽然篇幅短小,意思艰涩,但字里行间蕴藏着点燃思维的火种和发展思维的灵光。作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它成为学生了解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和汲取优秀民族文化智慧的一道门窗外,还要善于挖掘文中培育学生思维的支点,捕捉蕴含其中的思维元素,让它成为撬动学生思维的有力杠杆,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张力的一方沃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