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高考给论文发表教学带来的挑战
国务院2014年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高考制度改革重启新篇章。其招生标准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即以高考成绩和选考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录取依据,改进高考招生录取方式。这次改革力度之大,对学校管理,教师论文发表教学,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挑战。新高考以“改革” 和“发展”为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师所持的教学理念要有新的变革,教师需要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和教材位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导致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的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重视,语文的育人价值作用得到凸显。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可看出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为原则,在高考试卷中, 完全靠记忆的得分项只有6分,指向于古诗文经典名句填空,这是对传统教学和传统考试的极大颠覆,高考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坚持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等方面,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积极改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新旧观念的有机衔接。
(二)新课标给论文发表教学带来的挑展。
我们不可否认,高考在当今作为人才选拔最公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注重学生成绩也无可厚非。但为了达到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论文发表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综合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双基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同时教师对以往的三维目标已烂透于心,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执行力和操作性都较强,备课时得心应手。而新课标的提出,教学目标需要重新定制,语文教师要深入剖析语文课标,抓准核心素养,保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设计教学活动, 备课任务大大加重。
(三)新教材给论文发表教学带来的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中的课程内容是18个学习任务群,统编版语文教材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相较于以往的教材,部编教材基于任务导向,注重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并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支架,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战新课标于2017年正式实施。此次新课标最大变化在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那么新课标的变化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引起教师培养目标的转变。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同时又提出课程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新课标的颁布旨在改变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而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是以考试为目的的,用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评价手段单一,学生得不到全面发但是,对以往教材烂熟于心的语文教师而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新教材,合理安排论文发表教学内容。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到编排体系等,都与过去的教材有较大的区别。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高中一线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培训,一线教师应对新教材要有新的理解和把握,部编版教材大量增加了古代文学作品,更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此外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科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语文究竟是“课程的语文”还是“教师的语文”,教师应将“讲课文”为“教读法”,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