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美术论文发表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丰富论文发表教学内容方向,迎合中职学段的教学需求

信息化时代下的中职美术论文发表教学, 要充分认识其本身教学资源的优势性,互联网技术的红利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反思等各个环节。特别在教学资源的获取上, 借助互联网更大范围地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资源,例如现有的公开课、慕课、超星、云课堂平台,学习借鉴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的新方式、新模式,从而让课堂的教学结构、学习时间以及互动能力变得更为有效和强大。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和复习巩固环节,也要设计和创新更加灵活的方案,让美术教学更加高效、合理地开展。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网络资源对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内容进行不断扩充,这样对丰富学生的眼界, 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例如在开展《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 教学时, 教师可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安排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学生们设定相关的学习目标, 之后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比如论坛、云课堂等方式收集一些典型的室内设计方案, 选定一种, 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根据教材涉及重点要素, 尝试着设计一套演示课件,对其设计思路和技法策略进行介绍与分析。学生可通过线上的独立学习,在前期阶段,教师为其放映微课视频进行导学, 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疑惑所在,这样在之后的独立学习和正式的课堂学习时,就会带着问题和思考探寻最终的答案。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可把分析的结果和成果向其他同学做一展示,而教师还可用后台软件,对学生的搜索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其主要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在上课中,讲解的内容就会更有侧重点,能起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作用。之后, 教师再放映一部经典的室内设计装修的样板房视频,利用多媒体设施构建一画外音,以此介绍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与实际室内设计的装修作品的内在联系。而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适时地向教师提问, 教师也可针对一些关键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构建一个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在教学结束后, 教师可在课后的五分钟进行内容的复盘, 或在课下,组织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对设计过程进行全程的回顾,让学生把在课堂中经教师讲解和思考后还不清楚的问题罗列出来, 教师可在线上及时地回复、解答, 也可在之后,以留言或私信的方式,为同学解释,学生可结合教师的解答意见,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再次的优化和修改,让整个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互动性,使教学更加精准到位,这样,课堂上就能把美术教学的生动和趣味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独立的探索和深挖中,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之所在,并更加深入地了解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的绘画方法、艺术构造以及意境展现等更加多元的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艺术的真实感受,教师能继续运用数字化的3D软件,让学生对效果图进行调整和对比,这样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被充分地调动和开发。以此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教学,一方面把动态化地学习贯穿到教学始终;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同学相互间的交流、互动更加的频繁和深入,在共同的讨论、思考和碰撞中,闪现出美术学习创作的灵感。

image

二、构建适宜的论文发表教学情境、切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运用信息化美术教学模式,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利用相应的信息化论文发表教学手段,按情境教学的思路,创造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加入课堂活动。在讲授《建筑风格的不同表现方法》时,要注意减少理论概念的平实讲授,多突出案例的引入讨论和分析,立足案例基础,再此基础上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入学习。首先,把信息化教学载体运用到建筑风格表现方式的整合上, 对各类的表现手法进行精准介绍, 把传统建筑的风格有效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的知性美、感性元素有真切了解, 对传统建筑的演进历史,艺术特征,分类鉴赏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其次,教师多应用多媒体课件,讲一些典型的建筑代表作,例如江南的私家园林、北京的皇家园林,徽派民居等,在多媒体播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技巧、方法,比如在对北京故宫传统建筑进行放映时,教师依次对多媒体的课件中故宫布局的方式,包括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社、中轴对称,待学生有了整体的概念认知后,再深入对文化内涵进行论述,包括宫殿中的等级观念,而后在传统的风水理论的影响下,把阴阳五行的传统建筑理念贯穿建筑的风格中。在视频进度到传统建筑的视频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民居的建筑方式进行观察,一方面进一步的介绍民居建筑中的构成的砖木、砖石和土木建筑等构筑形式。在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性上都达到了衔接和统 一;又如,在传统的民居建筑物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结构支撑和承重的工件,叫做“  椽”,它在实际的构造中也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特色。教师可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这些具有鲜明特色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进行全面地总结;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开展实地考察与学习,这样通过实际的接触和游览, 可对课件中表现的内容有更加真实和直观地了解,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博物馆等建筑的学习上,能让学生通过观测、测绘、对比等方式,验证和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这样对加深记忆、增强理解与掌握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image

三、结合微课方式论文发表教学,创设智慧美术课堂

微课是信息化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它的优势在于把碎片化的知识集中在一个较为简短的时间段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获取较为重点、核心的论文发表知识内容, 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是导学和预习阶段应频繁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把需学生预先了解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让学生开展独立的学习, 教师就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兴趣引导、答疑解惑、课堂交流活动等, 之后学生还能在课下进行深入地互动和交流, 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有更深入地把握、理解。比如在开展《素描石膏像—— 大卫写生》的教学时,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在利用石膏写生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人物造型规律与特点的感知和理解,学会如何利用借助素描绘画的方法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教师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利用观察法等, 让学生先从形体入手,感受的石膏像形象的美感和人物蕴含的特征和性格。因为学生之前对素描石膏的美术知识较为薄弱,为此,在开始的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也可用微课形式,在美术课前的准备环节把石膏像《大卫》的视频录制好,精炼地指出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特征所在, 并对雕塑的情节和表现力与雕塑艺术的特点进行整体地展现。学生如能很好地利用微课作用,就对国外的雕塑美术知识有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知。学生就素描石膏像可更加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外雕塑的艺术特征,对素描石膏进行有效的素描[10]。教师需对素描石膏美术知识的精华与节奏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同时利用智慧课堂,突出重、难点,以此强化美术知识技能的提升。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