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表论文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创设恰当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在感知中体验
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原理。在讲解这些原理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物品进行模拟,能够形象、直观、生动地让学生感受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体会所学发表论文内容的价值及意义,进而让“教”和“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例如“声音的传播”教学,教师首先为每位同学分发两根意大利面,“请同学们拿出一根面条,抓住面条的两端向中间对折,告诉我你的面条折为几段?”“三段!”“四段!”“五段!”“我们发现,同学们的面条都被折断为三段或三段以上,同学们能不能试一试将面条折为两段?”同学们通过实验后发现不能,教师解释:“科学家发现,从两端均匀地弯曲一根杆状物时,将会产生一股沿着物体传递的波,波会导致二次断裂,所以导致面条折成几段,那面条为什么没有变成几十段呢?”“传递波会减弱!”“面条不够长,传递波不能继续传递!”“同学们很聪明,传递波需要在面条上传递,随着减弱,断裂停止,那声音的传播是怎样的呢?”然后请同学们进行三个实验,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固体中、真空中传播吗?通过活动,同学们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等物质传播,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最后请同学们通过观察振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引起的水波荡漾和观看视频《会跳舞的火焰》(点燃的蜡烛火焰在音响播放的音乐中跳舞)。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即能量的传播。
二、引入生活化发表论文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课堂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升华。知识来自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提倡“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活”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往往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生涩难懂。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从而达到对知识快速掌握的目的。
发表论文例如“几种常见的力———摩擦力”教学,“同学们,你是否对我们身边的某些物品构造或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做法产生过疑问:为什么矿泉水瓶盖上有许多竖条纹?汽车轮胎和鞋底上为什么会有凸凹不平的花纹?骑自行车刹闸时为什么要用力捏闸?衣服的拉链拉动不流畅时,为什么在拉链上涂抹上一点石蜡便能流畅拉动?”“摩擦力。”“什么是摩擦力呢?同学们将手用力压在桌面上滑动,感受一下滑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力,这个力是否阻碍手的滑动?”“这个力阻碍手在桌面上的滑动。”“同学们将手上放一块橡皮,再次将手用力压在桌面上滑动,橡皮随着手一起运动,橡皮与手之间是否相对运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阻碍运动的力?”“橡皮与手之间是相对静止的,没有感受到橡皮与手之间有阻碍运动的力。”教师总结:实验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在讲氢氧化钙性质的时候,老师设置以下问题情景:“以前人们在刷墙的时候常用生石灰加水形成石灰浆,再用石灰浆刷墙。但是用石灰浆刚刷完的墙壁当时并不怎么白,过1—2天才会越来越白,这是为什么呢?有人想缩短墙壁变白的时间,就在屋内烧一些炭火,又是为什么呢?以上现象涉及哪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以上问题共涉及以下三个反应方程式:
通过以上情境设置,学生能把氧化钙、二氧化碳、碳的性质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很好地践行STS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科学课程教学中应该随时渗透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进行以下联系: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所以能用木炭烤羊肉串;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能用来漂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可以做烟幕弹等。
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创新。让学生发觉科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施展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快速构建内容框架,使学生科学观念不断更新,使学生科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使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发表论文巧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科学探究,对学生而言,科学探究过程比直接给予结论具有更大的意义。然而学生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个体,心思往往较为复杂,有些同学会认为实验只是验证某一知识的方式,单纯的实验探究有时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的欲望。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要多加考虑,在原有实验探究基础上,赋予实验探究趣味性,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达成共识,使学生认可实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教学发表论文目的。
发表论文例如“重要的碱”教学,“今天老师拿了一个神奇的瓶子(圆底烧瓶瓶盖选用双口橡胶塞,一个口插入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另一个口插入套有气球的短导管,气球端在圆底烧瓶内,瓶内充有二氧化碳气体,如图),同学们观察它神奇在哪里呢?”教师挤压胶头滴管,同学们观察到气球变大。“瓶子为什么会吹气球呢?请同学们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完成学生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看看哪一组可以最快揭开瓶子吹气球的奥秘。”
在讲氢气的性质时,增加用氢气吹肥皂泡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用氢气吹肥皂泡,肥皂泡会上升,然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肥皂泡,气体会燃烧。通过以上实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氢气比空气轻、具有可燃性这两点重要性质印象深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枯燥乏味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厌烦学习,将学习知识变成一种负担。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所追寻的目标,巧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