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相关教学策略论文发表分析

一、进行情境论文发表教学,渗透反思意识

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反思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渗透反思意识。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论文发表教学情境,依靠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

例如,在小学数学“混合运算”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拍摄一个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展示相应的加法、减法应用题案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可以很好地回忆过去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案例教学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案例进行授课,设问“:小明的妈妈给了小明一些零花钱,他买了3元的糖,剩下的钱买了5块巧克力。已知一块巧克力3元,请问小明获得了多少零花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案例中的数学信息,询问学生小组如何列出相应的计算式。有学生小组分别列出了以下两个计算式:①5×3=15;15+3=18;②(5×3)+3=18。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以上两个算式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分析,主要是加强对案例审题及分析题目思维的探讨。如第一个算式是先从巧克力的角度入手,由每块巧克力3元,一共买了5块巧克力,得出5×3=15,再加上3元的糖,可以得出小明的零花钱为15+3=18元。而利用第二个算式进行零花钱计算的学生,则是从全局对题目进行整体把握,即从整体的零花钱使用出发,将糖与巧克力的花费全部计算。通过(5×3)+3=18的算式计算出零花钱的多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种算式进行反思,探究两种算式各自的优点。学生可能会回答,整体进行计算较为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而分别计算比较烦琐,但不容易出现错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最终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也对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进行了培养。

image

二、论文发表借助数学案例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行培养

除了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之外,教师还可以应用一些数学案例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行培养。例如,在“百分数”相关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接着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或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进行百分数的读写,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百分数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可以以生活案例为导入,如教师提问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果汁饮料,如果是你,你会选购哪瓶呢?”(出示两瓶果汁:一瓶60%橙汁,一瓶45%橙汁)。学生可能会回答60%橙汁,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感觉60%含量的橙汁更浓郁一些,以此进行导入。而在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之后,可以利用问题驱动,在对百分数问题层层深入之后加强对案例的深入论文发表研究。如以学生近视人数为例,向学生提问:“小学生中近视的人数占所有小学生的18%中的数字18表示的是什么?%表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总结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学生通过反思或者生活实例可以总结出: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倍比关系。另外,教师可以提问:“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么广泛,你们想知道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之后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肯定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及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如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并引导学生主要介绍如何理解百分数问题,由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实例出发去领会将分母统一为100便于比较的道理,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学习印象。

三、充分利用变式以及应用题,对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提倡教师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变式以及应用题对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理解如何借位计算,也有很多学生在借位的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及时反思,迅速理解借位的意义。如在计算95-56这一例题时,很多学生在借位的过程中经常忘记把借来的一位数及时送还,因此出现了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问题:让学生将95-56中的被减数56看作一个和它非常相近的整数60,然后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95-60的列式,然后让学生对比60和56之间的差值为4,95-60比原来的56多4,所以最终得出结果35+4=39,这就是正确答案。

四、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固有思维就是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但是却没有反过来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找出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论文发表例如,已知全班总共有42分,比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其中下半场的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问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了多少分?

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常规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法和列方程的模式进行计算。但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其他的解题方法。如可以将下半场的得分设为未知数x分,根据题干中给出的相关信息可知,其上半场的得分为下半场的两倍,列式如下:x+2x=42,求得结果x=14,2x=28,即上半场得分28分,下半场得分14分。除此之外,还可以列式如下:设上半场为x分,下半场是上半场的一半,那么下半场得分为1x分,列式为:x+1x=42,求得结果x=28,1x=14,即上半场得分28分,下半场得分14分。

不是只有这个题目中可以应用几种解题方法,在其他典型的数学应用题中,也可以应用多种解题方法。论文发表比如,这一题: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阅读题目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用一种解题方法,即假设这条道路长18千米,一队每天修18=1.5千米,二队每天修18=1千米,两队每天合修1. =2.5千米,总共需要 =7.2天。计算出结果之后,再要求学生用另一种解题方法,即假设这条道路长30千米,一队每天修30=15千米,二队每天修30=5千米,两队每天合修6千米,总共需要30÷6=7.2天。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得到的答案进行分析,发现无论道路的长度是多少,也只修了7.2天,刚开始以为是巧合,可随着举例的增加,会发现无论这条路多长,一队永远修全长的1,而二队永远修全长的1,所以无论如何两队合作12也都是修7.2天。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列举的道路长度不一样,得出的答案却是一样的。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思路就是把这条道路全长看成单位“1”,而image天,所以这个答案只有一个。

image

五、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较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可以依据问题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以及反思能力,加强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讲解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标有数据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让学生独立想一想图形各部分名称,写一写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写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探索以上图形的面积规律,反思总结。如教师可以将四个图形添上一条对角线,让学生说说教师做了一件什么事,再仔细观察每个图形中的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一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否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验证这一结论,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引导学生反思,论文发表如提问: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