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发表巧用课件动画,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容易分散的,因此,教师更要意识到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用生动有趣并且富有启发性的内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使用课件动画,营造直观的情景,向学生直接传达数学的本质,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
论文发表比如,在让学生认识10这个数字的过程中,教师使用了课件动画来进行导入。在打开课件之后,学生首先会看到十个头顶0~9数字的卡通角色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中。在这个场景过后,我问学生:“大家知道哪一个数字是最大的吗?”学生很快就回答9是最大的,并且还有的学生主动说出了0是最小的,接下来,教师接着演示动画,让数字9放大,站在其他数字的前面,骄傲地对其他数字说道:“我是最大的,你们都要听我的话!”听到这句话之后,其他的数字很不服气,但是也没有什么反驳的话。这个时候,最小的0竟然站了出来,并且站在了1的右边,对9说道:“现在,我们已经比你大了!”在演示完动画之后,教师对学生说道:“0说的是正确的吗?如果是,它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情景和问题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如此,就利用一个巧妙的动画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课堂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用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也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原型。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视听功能,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景,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论文发表比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频,音频当中给学生讲述了阿凡提打工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阿凡提在给一个财主打工的时候遭受到了财主的刁难,财主要求阿凡提必须要将金币向上投,并且全部正面朝上才可以得到自己的工资,不然就拿不到。在播放完音频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阿凡提可以成功地拿到自己的工资吗?”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就发现学生说出了“可能”“不可能”等概念。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接着思考:“究竟怎样才可以让阿凡提顺利地获得自己的工资呢?”从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论文发表实现化静为动,促进理解感悟
数字化资源有着动态演示的特点,可以将静态的知识转变成为动态的内容,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让论文发表教学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成为动态的,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抽象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节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使用了几何画板来进行教学。首先在几何画板上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边长比较短的角,给这个角命名为角1,之后再画出一个大小相同但是边长更长的角,将这个角命名为角2,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认为这两个角,哪一个更大一些呢?”听到教师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两个角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第二个角比第一个角大。之后,教师接着操作几何画板,将第二个角和第一个角移动到同一个位置,并且接着询问学生,让学生思考自己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才发现原来两个角的大小是相同的。在完成了上述操作之后,教师接着变动两个角的边长,让学生看到无论边长怎么变化,两个角的大小都是相同的,进而让学生正确理解到角的大小和边长的长短是无关的,只和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从而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四、实现化难为易,突破论文发表教学难点
小学生存在着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方式的特点,但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学生学习上经常会遇到难点,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数字化教学的便利之处,在课堂上将学生感觉困难的内容转化成为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内容,从而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比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平行的概念,因为小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困难。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使用了数字化资源来推动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纸上随便地画出两条直线,看看两条直线之间会产生多少种位置情况,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主探索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了收集,并且将结论画在了几何画板上,用学生自主总结出的知识来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不相交的概念,教师使用几何画板展示了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并且让这两条直线延长,直到直线相交,从而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当中感受到不相交和相交的概念。再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课件来给学生展示分针和时针转动的画面,让学生进行观察,用直观的方式来探索分针和时针之间的运动关系,进而让学生独立地概括出相关的论文发表概念。
总之,教师要重点关注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强的实际情况,并且使用数字化资源来实现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让学生能够调动多感官去学习。
五、亲历知识形成,促进自主探究
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去进行记忆和模仿,只能让学生实现浅层次的学习,无法使学生真正地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中去。只有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帮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创意,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数据收集,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课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小兔子和朋友们打篮球的情景,接下来动画又给学生展示了小兔子等动物投篮的画面,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教师会注重引导学生去进行计数,让学生分析小动物们一共投中了多少次,但是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动画放得太快了,自己没办法很好地数清楚,于是,教师顺势暂停了动画,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引起学生对数据收集的重视程度。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而且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并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科学合理地使用数字化资源来辅助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六、帮助收集资料,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主要形式,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经常会忽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而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合作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思想束缚,巧妙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进而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中来。首先,教师要选择出合适的学生合作学习内容。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在明确合作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实际探究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顺势打破自身原有的认知框架,在和他人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小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不强,容易在合作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从而丧失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引导的职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要完成哪些任务,并且让学生主动协调好彼此的分工。
最后,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的组织。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用恰当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论文发表比如,在教学《统计》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了合作探究的活动。按照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的了解,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课题。例如,班上学生喜欢的颜色、班上学生每个月阅读的书籍量等,学生在探究完成之后要将整理出的信息总结到文本文档或者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如此,可以有效地发挥出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安排合理练习,加深已有论文发表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我们要注重实现精讲精练,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获得深度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练习形式单一化的问题,使学生可以真正地在练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来组织学生展开新颖有趣的练习活动。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抽象性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讲是很枯燥的,教师要避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训练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更多消极情绪。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化资源将练习设计成为抢夺红旗、智力比拼等活动,从而让学生乐于主动地参与到练习活动中来,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实现梯度的练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由浅入深的,因此,在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数字化的资源,对练习的内容进行分层处理,帮助学生整理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论文发表比如,在设计图形方面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首先设计公式方面的练习题,其次设计求面积的练习题,再次设计逆用求条件的练习题,最后设计求拼补面积的练习题。这样,通过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来呈现层层递进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的认知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