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发表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高护专业的大学语文通常开一个学期,是公共课,论文发表教学内容和其他专业的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教材,教师本身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理论欠缺、实践经验不足,只是进行基本的文体阅读和语言、写作训练。此外,学生会受到一些宽泛的审美追求和道德人格的教育,但涉及到医护类人物和事迹的选文并不多见,很难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造成了很多的弊端,老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面面俱到的讲授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学生低头记笔记,师生都很疲惫,一学期下来大家看似忙忙碌碌,但学生只是被动的吸收论文发表知识,没有把知识真正内化并学会运用,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大学语文的教法改革迫在眉睫。虽然学界对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呼声很大,但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法,一方面是老师觉得学生的水平有限,提不出多少真知灼见,课堂时间宝贵,为了赶进度,挤压了课堂讨论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听课方式,不会主动地去预习课文,探究问题,没有进行课前预热,上课也不知该怎么讨论,再加上缺乏课堂讨论的训练,也没有信心当众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语文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有简单的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但因为不是专业课,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要求学生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了解一些经典篇目,大部分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缺乏对学生课前自学资源的筛选和课后拓展资源的分享。课堂上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环节较少,所讲的观点虽然正确,但那大多是专家学者的解读,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转述出来,不是学生通过思考后自己形成的感悟,自然难以心领神会,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缺乏主动深入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自然使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考核形式单一
大学语文的考核通常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最后计算总成绩,但平时成绩通常考核的是学生的到课和作业情况,作业多是需要识记理解的文体论文发表知识、文学篇目,“母语教育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是知识灌输,而是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但高护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凸显出来。期末考试也多是按传统的方式出题,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查,很少融入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