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反思

摘要: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集团化办学同时也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教育文化独特性和同质化之间的矛盾、教育集团内外部管理不善、教育垄断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笔者站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视角,从现代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开放化、自主化、信息化、民主化以及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教育兴国”和“人才强国”等国家策略的号召下,我国政府在“十三五”期间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推进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教育现代化指的是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使我国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当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其中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工程中的其他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要理解教育管理现代化,首先要先理解“现代化”的含义,其指的是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一个过程,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进行了阐释。美国的教授布莱克在其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现代化指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明的发展,社会在过去时间点和现在时间点上的变化。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没有准确分割点的发展过程,它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不断向外延展。根据文献,笔者发现我国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指的是现代社会在信念、制度以及物质层面的发展和延伸。从中我们可看出现代化既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实体概念。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并根据笔者的一些思考,对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做如下阐述。首先,只有当某一国家的教育管理水平表现出一个较为顶尖的状态时,教育管理现代化才会由此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必然会要求我国的教育紧随潮流进行发展。其次,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革、创新、完善的动态过程,在教育管理历史发展过程中,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束缚,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使教育不断充满活力。最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即以人为本,使其与国家的文化、教育相适应,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可以从物质、制度和信念的层次上对此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先导是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再次是教育管理手段和队伍的现代化,最后通过教育管理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的现代化实现其教育管理质量的现代化。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界定

教育集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发展模式,其概念还未有明确清晰的界定。本文所指的教育集团,是以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为核心,将其他相似的或者互补的学校通过联合结盟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大规模、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校联合体。集团化办学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选取一所教学成绩突出,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作为核心,联合这个区域内的其他弱势学校进行结盟,订立共同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且利用组建教育集团的形式进行运作,以期达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共享和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对集团总校和各成员分校教育资源不断地进行重组与优化配置,这是对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一种矫正。

在我国的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主要发展出了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是委托管理,将区域内处于教育劣势的学校委托给这个区域内的教育行政机构或者教育示范名校进行管理,双方间互不干涉行政管理,归属权不变,办学自主权也不变。此种模式主要是让农村薄弱学校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薄弱学校在设施和师资等方面的不足,既能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又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是名校集团化,名校集团通过其在当地的影响力,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方式,让新校、民校、农校和薄弱学校实现快速成长。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可称为品牌联盟式教育发展模式。虽然名校对其他成员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没有决定权,但是其优秀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成熟的学校管理模式都能对子成员学校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其他成员学校吸取优秀经验,并主动进行消化总结,能动性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文化。第三是一校多区,一校多区发展模式是实行“同而自主”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即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内部流动,教育教学同步管理,实践研究适度竞争,资源成果共创共享。这是我国当前教育集团中最具影响力和控制力的管理模式。

三、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中的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比如办学资金、优秀管理人才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增量都十分有限,但所有人都希望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这就造成了教育供应和教育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在教育集团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容易在追求学校商业价值中迷失教育的本质,不切实际地进行快速扩张。这就导致了很多教育集团都形成了巨无霸的规模,弱校成员冗杂,教育集团超负荷运行。对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透支,是与基础教育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这样不仅无法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办学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会对核心学校自身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过大的教育集团规模和教育资源的过度稀释,会导致学校顾此失彼。我们应尽量避免将优质的教育资源简单地拿去搞平均主义。

2.教育文化独特性和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众多研究者认为,教育集团化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校园文化的趋同,从而使学校缺乏应有的个性,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状。这是因为核心学校对集团内其他学校起着示范辐射作用,这本身就会促使其他成员学校对核心学校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和管理方式进行模仿,从而导致了学校的“同质化”现象。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点就包括核心学校要输出和弘扬优秀的学校文化,但这个过程的关键却在于其他成员学校对核心学校的认同,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要十分重视各成员学校独特性的彰显和再生,而并不是我们简单的理解为1+1 的相加,或者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全面覆盖。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种简单粗放的相加模式,最终使集团内的成员学校所固有的校园文化逐渐被替代,使一大批学校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个性,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教育集团管理的问题

教育集团的管理问题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治理。就外部条件而言,随着教育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地区存在着的成员学校使集团在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距离问题,其人、财和物相对比较独立,还很有可能面临跨区域、远距离合作等方面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的问题。教育集权虽然有利于学校的统一发展,但随着教育集团规模的扩大,管理幅度增大,管理层次加深,成本大大地增加了。但是如果过于分权,一方面会降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职责不清。从教育集团的内部治理来看,教育集团的扩张,组织成员的增多,使得权衡各个权利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关注点。从现实来看,大多数教育集团还未建立完整规范的组织结构,在很多决策和行政权力方面都没有有效的分配机制,存在着校长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这会导致各个子学校和具体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亦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决策失误的问题。

4.教育垄断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多个庞大的教育集团,亦或称之为“超级学校”。大规模教育集团的出现必然会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流入,而我国的教育供给又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最后形成了教育垄断。从其中一方面来看,是关于优质教育师资力量的垄断。通常情况下,大规模的教育集团办学资金充裕,学校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也远远超过同类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家长和学生。此外,作为“超级中学”,其工资福利待遇也在同类型学校中位于前列,那么优秀的教师也将被吸引。至此,教育集团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和经济优势,吸引了家长、学生和老师的汇聚,从而形成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是关于对生源的垄断。由于教育集团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那些成绩优秀的或者家庭条件良好的学生会源源不断地进入集团学院,而那些被淘汰下来的普通学生则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优质生源的过度集中,无形中就消减了学校之间的竞争,造成其与普通学校之间生源质量相差悬殊。长此以往,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低,生源也就越来越差,而教育集团却与之相反,最后形成了教育上的“马太效应”。为此,我们要引起重视,尽早解决。

四、反思与策略

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教育管理的自主化;教育管理的开放化;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反思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改进。

1.政府运用法律和制度进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首先,政府应明确自身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需要通过国家根据既定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进行资源配置。政府对教育发展全局的了解程度高,在资源配置中更分得清轻重缓急,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配。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责首先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保证全部的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同时,政府还应重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建立完备的学生资助制度。这些举措都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由于被稀释而短缺的问题。

其次,运用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集团办学规模的扩张。按照经济学规律,集团化的扩张速度与优质资源的增长限度要相平衡。同时,教育集团的扩张也不应盲目迎合大众的需求,而要切合发展实际。据此,笔者认为政府要提高成员学校的准入门槛,并不是所有的弱势学校都一定都可以进入教育集团的,而是要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比如所在地区、与核心成员学校的匹配程度、师资力量等进行判别,筛选出合适的成员学校进行联盟组建。此外,核心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时,也需要按照标准进行评价,只有在各方面都符合优质示范学校,本身学校实力强劲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吸纳新成员。单纯形式上、表面上的规模扩大并不是集团化办学的初衷,而是要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实质性扩大。

再次,保持母校的优良品质,均衡母校和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集团规模的扩大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教育资源,那么最重要的是分得清侧重点。保持核心学校优质的教育质量水平,是重中之重。只有母校拥有优质教育水平,才能为其他成员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和管理模式,否则成员学校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在此基础上,再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弥补不同水平学校的发展差距。

最后,政府应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师能力建设。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关键是确保规模的扩张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平衡。因此,教育集团的首要责任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通过加强成员学校间的教学交流合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充实教师队伍。这仅凭教育集团自身进行协调发展是不够的,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导向,优秀的教师本能地选择条件好的学校就职。因此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发挥作用,比如强制性要求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颁布不同等级学校间的教师轮岗制度等。只有这样,在集团规模扩大时各学校才能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2.在开放的交流环境中保持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首先,主动吸纳核心学校办学文化的精华。一个封闭的环境是停滞不前的,也是没有活力和动力进行创新发展的。因此,就学校管理而言,要加强与社会、与其他学校之间的联系,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对核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核心学校之所以能成为带头示范,必有其过人之处,其他成员学校可以提炼出精华消化吸收。比如其他成员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对核心学校的教学进行观摩学习,特别是对一些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规划,应更加精心学习。又比如加强两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教师学生间的联谊活动、双方学校合作举办活动等形式,使核心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成员学校。

其次,保持子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中,学校管理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也要保持整个学校的一体化和统一性,这恰恰与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也忽视了学校中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这对于学校精神文化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虚心学习核心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不等于照搬照抄,而是将其移植过来,嫁接到自身校园文化之中。学校的决策领导班子可以展开讨论,探讨其优质教育资源到底是优质在哪里,哪些是可以移植到自己学校的,又有哪些是自身学校要保持的。比如核心学校开创的特色校本课程独具特色,那么本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校历史和特点进行开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总而言之,为了使教育文化的独特性和同质化和谐相处,就必须要求教育集团在运行过程中追求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实现多样性的统一,即“和而不同”。俗话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教育也是一样的,在教育集团加大力度推广示范学校和实行统一管理时,也要注重保护各成员学校的优质特色。

3.变革教育管理手段,实现民主管理

首先,创新传统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在现阶段,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教育管理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教育集团学校存在着空间距离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正好能够突破学校间空间远近上的隔阂,缩短学校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大学校”的氛围。学校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比如稳定的信息传输技术,使各成员学校较为便利和快速地进行相关资料的传递。又比如说,在教育集团的日常管理中,也需要远程化的信息系统,信息实时传递,使所有的工作都能及时反馈。

其次,平衡各方群体,完善和优化教育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教育集团关系到各方主体,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投资人等。因此如何安排治理结构模式,关系到教育集团的稳定和能否更好地发展。学校的行政和决策权力不能由校领导完全决定,而是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比如说工会组织、教师代表组织或者学生代表组织,使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管理,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这种民主的管理模式,既能广泛吸收学校各方人士的意见和想法,使决策更具科学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各方人士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决策和政策更易实施。

4.以人为本,最大程度上保障教育公平

首先,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造成教育集团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最基本的原因。财政数据显示,我们要拿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与西方的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巨大的。在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同时还要重视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我国存在很大一部分教育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和地区的落后而在教育上处在底层。我国的教育财政政策要以人为本,注意资金的倾斜。总的来说,就是要重点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重点支持薄弱学校的发展,给予特殊的资金补贴,缩小区域和校间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垄断的问题。

其次,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从实践发展来看,某些教育集团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由此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打击是巨大的,既侵害了其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严重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因此,从地方政府到相关国家立法部门都要根据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只有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在办学过程中更好地实施和遵守,也能有效地遏制权力滥用和乱用的现象。此外,对于办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违法、违规事件,也不应纵容姑息,而要严格执行法律规范。

最后,要实行标准化办学,均衡各学校的发展。某些教育集团的扩张失去控制,归根到底是教育集团的发展还未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需拟定这样一个制度标准,提高集团扩张的资格条件,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此标准应包括人均学习面积、师生比例、学习成就指标等具体化标准,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学生的时间、空间、机会相对均等,实现教育公平。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