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组织校内短期培训是惯例,拟定好培训方案是获得培训实效的前提。需要做好方向确定、主题拟定、内容择定、表述敲定、内容合理设置、主要承担者沟通、表格式呈现和辅助性工作安排等,并绘制培训“路线图”,发挥方案的“导航”功能。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方案制定
中小学利用假期两三天时间组织一次比较有规模、有规格的教师短期培训活动,是常见的事。常见的事未必就是轻松的事,就是能够做出品质的事。为了让培训活动高质量开展,拟定可以执行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方案就是一张“路线图”,靠它来“导航”数百人两三天的生活。
方案拟定,看来是小事,实际并不细小。为了让参训者训前拿到培训方案,全面了解培训事项,了解培训内容与流程,调整自己的事务安排以保证良好的参训状态,避免在培训过程中随意变动、临时欠周密的布置安排,确保培训的顺利有序推进和实际培训效果,需要负责培训的部门和方案拟定这个“调度人”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整体布局、微观设置、科学预见,下一番不小的功夫。
一、内容的选定
1.方向的确定
学校现阶段或下一阶段需要什么,队伍欠缺什么,需要补充什么,想要把教职员工的思想、注意力引向哪个方向,力量汇聚到哪个方面,思想行为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高度或境界……这些是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学校工作的总方向和总要求,当然也是培训的方向和要求,更是培训方案拟定需要掌握的背景、前提和基调。这是首先要确定的。学校校长和管理团队成员首先得研究,并形成共识。培训组织部门或方案制定者,可以向学校负责人、校长请示,获得指导与支持,或者根据已经明确的主张,确定培训方向。
2.主题的拟定
主题的拟定,一般是在总方向、总基调的前提下,提炼出培训的主题,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表达。当然也可以从多项培训具体内容中提炼,必须能够满足本阶段或下一阶段学校工作需要,符合总的方向和基调。
3.内容的择定
到底为什么组织培训、想要解决些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这是培训主题提炼与确立的依据,也是培训内容选择的标尺。需要考虑和回答,为了突破培训主题、达到培训目标,已有哪些必要内容?还需要增补更换哪些内容?内部有什么资源?需要不需要调用外部资源?主体内容是哪几项?哪几项是“核心”?哪些项目可以是“高点”?哪些内容是“新点”?这些内容或项目多不多、少不少、对不对?这是一个细致的筛查与选择的过程。值得推敲的是,这些内容、项目或事件,都要能够蕴涵培训主题,要实现内容与目标、事件与主题之间的吻合,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内容的选择,始终要坚持“适需”原则。一方面针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实际需求而定,使内容有生成的土壤,“接地气”;另一方面也要适合培训主题的要求与规定,体现其“必要性”和“指向性”。
4.表述的敲定
有了内容,在进入方案时如何表述,是需要细细琢磨的。一字之差、一词不同,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不一样,参会者的认知、内心期待、舆论爆点自然也不相同。当然,还要考虑,在每一内容和项目前,需要不需要一两句揭示核心内容的“引言”“概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思想指向。由“毛坯”内容到方案里的精准表达,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明晰化的过程,揭示核心与本质的过程,引发培训价值的过程,必须精雕细琢才行。
二、内容的安排
内容的安排,也就是培训议程的生成,需要追求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而不是只管把内容、项目、事件放入时间段就完事。很多时候在培训真正展开时,才发现培训活动难落地,不顺畅,不得不临时慌乱解决,这就是内容安排太笼统、太粗糙,忽视了细节和可能的冲突。这既给了参训者不好的感受,也降低了培训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应根据内容性质、类别和容量、时量来确定时段,特别要估算该项目实施下来所需的时长。
根据时段来安排内容。每一天的培训,上下午都应该有一个主要时段。主要时段要考虑安排主体、重要内容,体现轻重、主次的搭配。
“大内容”“小内容”、不同方式(集中、分组、分散)、不同形式(看视频、听讲座、互动对话、分组讨论、轮流发言、分享心得、记录感悟等)的内容,要巧妙结合。体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特点,保持参会激情。
负责培训的部门或方案拟定者应确定一个大致的议程,拿出初稿后,要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联席会,通报议程,发现疏漏,寻找问题,再行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多次再协商、推敲,每一内容、每一时段、每一人群,都要落实。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议内容的调整,此时段不行考虑其他时段,保证参与者能够到场和会议秩序场面良好;二是参会者其他工作的调整,为参训让步,以保证参会参训时间。
学校教师是分年级、分学科进行教学的。某些年级老师能否参加,参加多长时间,内容安排是否有冲突,这就需要召集相关人员,对培训内容安排细细审查。有些项目,一部分人员可以不参加,那么不参加该时段培训的人员,作何安排,由谁负责管理,需要在方案里明确。
预案准备不一定在方案上呈现出来,但作为一次培训活动的总领者,心中要有数。
三、项目承担人、主持人、组织人的确定与要求
首先要确定关键人员。哪一个时段哪一个会议内容由谁主持,讲座、报告、汇报、交流、分享、展示由谁具体承担,如果有分组讨论、互动对话,由谁组织,这些在拟定方案时都要一一敲定。
两三天、多时段多内容的培训,往往不只安排一个主持人或组织人,总是会考虑学校管理团队中相关领导分别来承担。所以,方案拟定者要与不同时段、不同内容的主持人、组织人交流沟通,明确任务,以便于主持人、组织人准备“前言”“过渡”语,确保培训会活动流畅、内容鲜明、主题突出。
培训中,如果安排年级组、班主任、外出学习团队代表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分享,由于他们是培训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前就要有所安排,落实任务,明确意图,有所要求,让承担人提前准备。其发言稿或ppt,应该提前传到培训活动组织部门进行审核,看是否能够满足需求,达到想要的效果。如果其准备的内容与培训主题、培训指向不一致、不合拍,就会造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偏离,难以形成共识,不仅没有起到正向力量,反而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还应考虑根据交流人的身份、交流内容的特点,安排交流人的顺序,做到排列有序,安排得当。
牵涉分组、分类的活动,具体事项承担人要提前思考准备。方案拟定人也要先周知当事人,便于各自准备(比如安排记录人、明确汇报人、指定总结人等)。这样,才能保证会议井然有序,为培训增色添彩。这些细微的事件在拟定方案时不详加敲定,未提前思考,那就很有可能出现疏漏,出现“软带”“掉链”的现象。
四、方案的呈现形式
方案的呈现形式很多,首推表格式呈现。表格里要专门用一行写明方案名称,还要专行写明培训主题。表格栏目可以有日期、时段、内容、地点、方式(形式)、承担人、主持人、组织人、参训人员(或分组)、参训要求、备注等。这样,便于教师们一目了然,快速了解整个培训的安排。表格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模版化思维,信息传递具有固定空域性,便于人们记忆、查找与参照。表格式呈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太多的文字。有些在方案里不能详尽表达的事项,还可以通过“子方案”“补充方案”(表格)进一步明确,只需要在方案的“备注栏”里予以提示即可,这样就避免了整个方案的冗长。
如果考虑得很粗糙,只是总方案里的那点信息,那么,这个时段的交流活动就不一定能顺畅进行,老师们就有可能成为无头苍蝇,不知何去何从,要么就是东问西问,临时决定,难免冲突,还要不断协调,即使能够在忙乱后可以进行交流了,那很有可能压缩时间或者拖延时间,影响整个培训议程的推进。
对于参训者,参加某些项目有什么特别要求,比如应该带笔记本、书写工具或电脑等,也可以在方案相应项目的备注里明确。
五、其他工作安排
一次培训会,往往是多部门、多角色的联动。如何各司其职,共襄盛举,除了对主体内容进行斟酌外,一些辅助工作也不能忽视,也要纳入总体设计,在方案里予以明确。这些辅助性工作,可以在备注栏简洁说明,也可以在表格后边专门用一行作出安排。
完成以上内容的精细思考和准确表达后,一个培训方案才算成型。方案出来后,还要报校长或校行政会审议批准。批准以后的方案才是正式方案、可以公布的方案。一般提前两三天下发到所有参会人手里,以让人人知晓,明白什么时间自己该干什么,让它发挥“导航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