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只有从教师实际出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化,才能够激发和满足教师发展的内需。利用校刊这一平台可以从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阅读分享交流、提升教师写作能力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化。
关键词:校刊,教师专业化,校本化,教研,校园文化,写作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更要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最终能够实现“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教师素质全面、乐意学习、乐意思考,才能培养出爱学习、勤思考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短期集中培训和行政要求下的教研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教师更需要的是基于日常工作的、自我启动的、既有外部专业支持又有内部同行相互帮扶的校本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切需要能够从教师工作现实出发,寻找教师乐意接受的方式,将教师的工作内容,即专业实践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路径、借助于不同的内容来切入,但最终必须指向专业实践的改善。通过与教师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化。校刊正是这样一个平台。近几年不少初、高中学校都创办了自己的校内刊物。其中,大部分校刊是面向本校全体教师的,以刊载教育教学研究文章为主。校刊在促进教师专业校本化方面有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阅读分享交流、提升教师写作能力等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和满足教师发展的内需。
一、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中教师对教研的认可度并不高,甚至是负面评价,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教研无实用。由于教育的功利,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时基本上是唯分至上。所以,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教科研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校办学水平没有实际意义,至少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教研是负担。教研必然要占用教师的精力与时间,这让教师觉得教研挤占备课、改作业的时间,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负荷,从而产生对教研的负面情绪。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想静下来写写教学反思,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然而精力有限,常常被日常琐事打乱,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研不能兼顾。造成这一现状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没有开展真教研。认为教研无用,主要是这些教师没有正真参与到教研中,他们要么没有写过教学反思、没有写过教学论文,没有开展过课题研究,经常听到一些没有真正深入开展过任何形式教研的教师却在说教研无用,也有一些教师开展了教科研,但由于研究过程不扎实,研究内容脱离自己教育教学实际,使得研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和教学困惑,所以觉得无用。二是教研重结果轻过程。重视形式和结果,轻视过程的教研,是一种伪教研,对改善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无实际用处。三是教研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很多教研课题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校长等是课题负责人,一线教师依据校长的意志开展教研,这样研究选题一般不是来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困惑,研究容易陷入空泛。这导致教研脱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背离了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与困惑的需求。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改善学校的教研氛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意研究、勤于研究的教研文化。校刊刊载的文章源于本校教师的教学实际,展示本校教师的教学智慧,这可以引导教师切实将自己教学中满意的教学片段展示出来,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为研究课题,促使教学和研究一体化,避免了教、研分离,让教研草根化、本土化,让教师不再觉得教研是那么的“高大上”,而是来自于实践,自己就完全能够开展真正的教学研究。此外,校刊刊载的大部分文章重实践,这不同于公开发行的一些刊物理论性太强,且校刊相对而言对文章的要求会比公开发行的刊物要低,避免了大多数普通教师对发表文章望而生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做教研、写作的积极性。
教研氛围的营造离不开“领军人物”的带头作用,每个学校都会有几个对教学研究、对于教育论文写作的“狂热分子”,校刊可以根据教育发展动态设定主题,邀请这部分教师根据这个主题开展研究。也可以让一些热爱研究的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长和兴趣,在校刊上开辟专栏、开展主题连载。这既可以提升校刊的整体质量,还可以促进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让这部分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不仅对研究者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更对其他阅读者获取间接经验、促进专业发展有帮助,对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都有很大益处。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每个人都会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于学校而言,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硬环境文化,还包括制度、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等软环境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建设尤其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软环境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对教师包括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管理最终都要追求价值、文化的认同才能长远有效。校刊可以“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营造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文化。所谓教师文化,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教师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分支,又是学校文化、课堂文化的主体部分”。
发挥校刊的导向功能,例如精心挑选勤恳工作、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为每期校刊封面人物,每一期介绍2 位本校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形成积极向上、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研究、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或增强追求素质发展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影响到每个教师个人的价值观,使教师个人在价值观上强有力而持久地追求素质发展。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专业发展、素质提升成为教师内在的价值追求,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成为教师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而专业发展又能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教师的阅读分享与交流
校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交流来自身边、切合本校实际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校刊上开辟教材教法、学法研究、考试研究、学生管理等栏目,刊载本校教师所总结的教学中最有智慧的教学片段、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对失败的教育教学经历的反思与改进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由于其素材都源于本校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是自己身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思、所想、所为及所惑等的系统总结,更加贴近本校教学现实,对教师而言更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所以教师更乐意阅读、接受、吸收。公开发表的期刊更侧重理论导向,校刊重实践、重实际,对前者形成很好的补充,有利于丰富教师的阅读素材,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在校刊中开辟“悦读”“一页书香”等读书笔记类的栏目,每期刊登教师的读书笔记、心得2到3 篇,可以有效促进教师阅读一些非教育类的书籍。如果说教育类书籍、期刊的阅读是在增加教师专业的深度和厚度,那么促进教师阅读非教育类书籍就是在增加教师专业的宽度和广度,是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具有渊博的知识,会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有更广阔的视野,面对问题解决的思路更灵活、处理问题的策略会更有效。
四、促进教师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写论文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比如为了职称的评定、聘用,为课题能够顺利结题,为了评优评先加分,为了获得奖励为以后评选骨干教师等做准备,为了获得物质上的奖励等。这些动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目的就显得有些狭隘。其实教师应该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协调统一,才能够实现教师、学校、学生三者利益的最大化。需要认识到,如果只是写一篇或几篇教学论文,只能实现眼前的利益,但如果坚持写教学论文,必然能够不断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通过教学论文的写作,以写促思,在思考中找寻教学的方向感,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偶尔也会听到有老师说现在评职称要论文、要课题“太坑”,论文、课题没什么用,高考看的是“真金白银”的分数,有些老师不会写论文教学成绩也很好。对于不写、不读论文的教师而言,论文肯定是没有用的,没有真正参与到课题中来的教师不会体验到课题对改进教学和促进师生发展的作用。没错,有些老师不会写论文成绩也很优秀,如果这些优秀的老师坚持写论文,他们会不会更优秀?基础教育界的“大咖”,无论是什么学科,没有哪个是不读不写论文的。很多人坚持写也成不了“大咖”,但是不写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只要他进步,甚至他比别的人进步快,就够了。如果看得再高一点,应该意识到写作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行,通过写作还可以为自己的教育人生留下些许印迹。
很少有中学教师刚开始写作就能够在省级、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要在这些“高大上”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需要教师不断练笔,坚持写作,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够实现。而校刊能够促进教师多写、坚持写,主要有如下4 个方面的益处。首先,校刊对文章要求略低,教师发表文章相对容易,能够保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其次,校刊刊载文章多侧重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写作容易上手;再次,校刊一般定位为“综合性”刊物,能够刊载学科教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考试研究、学生管理、教育随笔、读书笔记等方面的文章,教师写作选材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工作学习过程中任何有心得体会的方面写作;最后,校刊还可以加强编读交流,校刊编辑一般都是校内教师兼职,校刊编辑和作者空间距离较近,方便就如何修改文章、如何选题等进行深入探讨,这是难得的交流机会,尤其是对刚开始写作的教师,校刊为其提供了磨笔练笔平台,提供各种写作范例,校刊编辑帮助指点可以快速提高其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