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许多地方盲目地将“有偿补课”问题上升到道德甚至法律的高度,导致在治理“有偿补课”问题上缺乏科学性和精准化,收效甚微。事实上,“有偿补课”问题既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更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后工业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有偿补课”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位教师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才能精准化地解决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关键词:有偿补课,精准化,供给侧改革
当前,在治理“有偿补课”问题上,许多人认为是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贪婪金钱而导致了“有偿补课”现象的产生,特别是有的教师“上课故意不讲重点”“课上留一手”,使学生不得不课后进行“有偿补课”,将补课问题产生的原因归之于教师的“师德沦丧”。甚至有的地方将“有偿补课”上升到了“师腐”的高度,强调要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例如,某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治理“有偿补课”问题上,“组成核查执法大队,配发执法证,装备执法仪,确保第一时间稳控现场”,将“有偿补课”当犯罪处理。
在各地以各种政策、机制和措施对教师“有偿补课”亮剑和围追堵截之下,在职教师的“有偿补课”表面上消失了。但是,“田里不种庄稼必长草”,由此导致了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和素质低下的社会闲散人员纷纷逐利而来,粉墨登场,致使补课市场鱼龙混杂,质量低劣,直接危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高额的收费也进一步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补课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趋势。
一、补课现象是后工业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补课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逐渐普及开来。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和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刀切”弊端。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尽管年龄相近,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资质、性格、成长环境等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思维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不会相同。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的讲课只能尽可能地面向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必然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吃不饱”和“跟不上”的问题,采取“培优补差”的补课方式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补课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补课问题呈隐性状态存在,没有突出表现为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补课的经济、师资等条件逐渐具备时,补课现象必然会产生。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补课。所以,补课问题就成了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
显然,补课现象是后工业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并不是一种错误的历史现象。将其归于师德问题是错误的,将其上升到法律问题更是荒唐的,将补课现象一棍子打死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有偿补课”问题的治理措施缺乏科学性和精准化
1.提倡教师“无偿补课”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国家政策和法律所不允许的
有人提出,教师应该讲师德,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利用课后和节假日,主动无偿地给学生补课,从而解决补课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在当前不具可行性。因为教师“无偿补课”的前提,是教师的“无偿消费”,在当前显然无实现的可能性。在消费有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教师无偿劳动,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迫使教师无偿补课,违反了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更违背了《劳动法》《教师法》,也是国家政策和法律所不允许的。
2.学校对补课教师进行绩效补贴是对不补课教师的不公平,得不偿失
有人提出,由学校出面集体组织补课,把教师的补课报酬作为绩效工资开出,这样补课教师得到了一部分报酬,也不会产生怨言。况且校内补课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种解决方案看起来似乎很合理,其实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因为一个学校的教师绩效工资总额是固定的,如果多给补课教师绩效工资,就意味着不补课的教师收入要相应减少,势必会打击不补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事实上,采取这种解决方案的学校,不补课的教师收入明显下降,怨声载道,补课的教师也因工作量的额外增加而不满,同时也造成了补课教师和不补课教师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偿失。
3.监督教师多讲、严厉惩罚少讲教师是对教育的无知
有人指出,教育部门的干部和督导人员要走进课堂进行监督,或者动员学生及家长进行监督,防止教师“课上不讲课后讲”。这种对教师的有罪推定不仅违背了逻辑常识,更是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和当前教师生存现状无知的表现。
(1)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上,讲授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法注重的是知识框架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以知识学习作为教的目的,以知识目标作为学的目标,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设计与组织教学,以知识学习体现能力目标,知识节点、常考点即为重点,知识应用即为能力。在应试教育阶段,为了追求课堂“高效”,许多教师往往尽力地增加课堂讲授的容量和密度,将讲授法变成了灌输式教学。
这种灌输式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辅助者。在课堂上,要由学生自己做“驾驶员”,教师的作用是“导航”。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不能过多讲授,而且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也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急于进行指导和启发,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成为了广受批评的现象,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受到了普遍削弱,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在红头文件中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进行了硬性规定。
(2)“课上不讲课后讲”的有罪推定是对当前教师生存现状的无知。当前,不仅教学成绩是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同时还有各种评教评学、教育教学诊断、满意度调查等学生、家长给教师打分的考核,有的学校甚至采取量化考核“末位淘汰制”。教师之间的量化分数往往非常接近,稍有差池就会排名大降,轻则绩效工资受影响,重则有下岗的危险。所以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量化考核分数。据《教师博览》2016 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八成以上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其中,新手型教师在教学成效因素、学生管理因素等方面压力较大,成熟型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压力较大,专家型教师的压力在工作环境、学生管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压力较大。面临如此大的压力,一线教师即使竭尽全力都难以摆脱重负,致使“抢时间”“拖堂”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哪位教师还敢上课留一手,故意不讲重点知识,那就是自砸饭碗、自毁前程。
(3)教师“课上不讲课后讲”的有罪推定违背了逻辑常识。退一步讲,假如某教师贪婪金钱,想通过补课获得经济利益,那他就必须依赖于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声誉的优势,在家教市场中寻租于家长和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讲课避开了重点知识,那么就会被认为其不是知识和能力不足,就是师德有问题,从而丧失声誉,失去“有偿家教”的市场,丧失赚钱的机会。因为家长和学生谁也不会选择一个专业水平、能力低和品德差的老师来补课,课上不讲,那么你也就失去了课下收费讲的机会。
有人说,会不会有的教师自己故意上课不讲重点,从而留给其他教师收费补课的机会,教师之间交换进行“有偿补课”。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要做到学生和家长对本区域其他教师的信息完全不了解,这在当前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要将某一区域的教师严密地组织和协调起来。如果没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面,恐怕没有哪个教师有如此大的能量和胆量做成此事。三是本区域没有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外补课教师。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非常困难,所以教师之间交换“有偿补课”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解决补课问题的理性思考
解决补课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
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位教师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通过强化对广大教师的管制甚至打击来进行供给侧改革,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对于优质教育的资源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三走制”课程实施方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所谓“三走制”,是指集群内走校制、学校内走班制、班级内走位制。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属于方庄教育集群成员校,方庄教育集群46 所学校实行教学硬件、软件、课程、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群共享,集群成员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集群内选择跨校课程,在职业学校、专业学校、普通学校间走校上课,这就是集群内走校制。特别是集群节假日开设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走班制是指学校内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班级走班上课,也包括跨年级走班进行选修课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进步快慢,在不同的走班之间流动。
走位制是指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教学任务为导向,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实现学习目标。这种学习小组不是老师指定的,而是由学生自主建立的,具有“自组织”的性质。这种“自组织”的学习小组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小组间流动。学生不但能“串组”交流学习,进行小组间的知识、信息、思维的交换和传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变换学习小组。
“三走制”是一种动态性的课程实施方式,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是解决补课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
现行班级授课制下难以完全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广大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学生,从而能够精准地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制方案。一是要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既包括脑生理的特点,也包括现在学生的时代特点;二是要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类型或层次进行研究;三是要进行一些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尽管难以研究每一个学生,也要尽量多地研究几个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探索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方法。例如,各地探索出的走班制教学、走位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微课、慕课、学师学友制、分层教学法、小班化教学、网络平台教学、导师制、学习共同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之,治理“有偿补课”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措施,我们要积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才能精准地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治理“有偿补课”问题一定要精准地抓住问题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