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学校特色建设的认知误区与重生

摘要:学校特色建设是所有学校都非常向往的目标,特别是处于当前信息化、未来智能化背景下的教育,各级文件要求中更经常性地要求学校进行特色建设,包括课程、项目、文化等无不冠以特色一词。本文着重从学校日常话语与行为中,辨析在学校特色方面认知上的误区,最终认清学校特色重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文化

“学校特色”这一概念从2001 年全国推行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以后,逐渐热了起来。2005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0 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作为教育上的工作重点,其关键点是“均衡”,是缩小城乡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加之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云课堂的到来,学校之间原始的办学竞争上的策略(名校长、名师、好生源)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于是在一片教育资源争夺中所发生的各种喧嚣之后,冷静下来,才静心思考新课改的“真经”:以生为本———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由此,为学生订制的各种特色就在“均衡”之后猛增起来,特别是近二年。

提到“特色”,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诸如洋思、杜廊口、衡水、毛坦厂等中学校名,还有些人会想到北京十一学校、英国的夏山学校等。大家都觉得这些学校富有办学特色: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廊口的“教室内没有讲台,四面墙壁都是黑板”;衡水中学与毛坦厂中学的“高考工厂”;北京十一学校的“每生一张课表的‘选课走班’制”;夏山学校的“上课自由制”;等等。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学校呢?一是媒体宣传效应,二是这些学校敢为天下先的尝试,三是为单一目标而实行的精致化模式,四是顺应规律与时代需求。

一、“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区别

杨九俊先生认为,“特色学校更为偏重显性的特征,譬如一所学校半军事化管理,或一所学校实施双语教学,人们都可以叫它特色学校;而学校特色则是显性、隐性相统一的,与学校文化达成了深度统一。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特色,则表明学校的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高度”。

从杨先生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明白:第一,有学校才有特色,让学校成为一个可以称作学校的地方,成为育人的地方,在学校里,“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如果学校不成为学校了,又何谈特色呢?第二,学校可以先启动一些特色项目,然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多到全、由表及里、由粗到精,通过量变到质变的重生,演变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该是指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在传承中为满足时代需求而判断、挖掘、创造、放大自身某一方面的优势,形成个性鲜明且成效显著的办学风格。所以,称呼“学校特色”更为科学。

二、学校特色不等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为了共同遵守一些规则所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学校在特色选择与发生上,一定是源于其文化背景,又沿其文化核心中的价值观而发展。因此学校特色只是学校文化的一种突显,即“学校特色就是学校文化的特色”。

比较二者的概念,目的是探讨一些说法的严谨性:创建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等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就容易让基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本来文化一词就非常宽泛,再来个特色文化就更让人找不到路径了。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积累而成的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不是通过创建而强加的。

三、“人无我有”并非特色

在许多汇报材料和不同场合的发言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这话只能表达当事人的一种决心、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一种永争第一的豪气,却无法保证其内容的好与坏,因其不代表真正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情趣。比如,一所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让所有学生跳拉丁舞,这样的项目宁缺勿有。因为一是其与地方上的传统文化不暗合;二是花费太高;三是不一定每名学生都喜欢;四是缺乏是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研究。

“人无我有”观念导致管理者产生猎奇心理,连续喊出的“优”、“精”、“特”,都是在“人无我有”心理促使下所填的词,错误地认为特色是表现在学校之间的差异,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意拉虎皮当大旗。

四、“特色”应该有所附着

基础教育要抓好基础。什么是基础?就是我们每天面临的各种常规性工作。如何抓好?就是要工作扎实。所谓扎实,就是务实加韧性。务实,就是在人员的调配上、策略的研制与工作的开展上,都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情、基础设施、社区风俗等;韧性,就是持之以恒。扎实的态度,让人们虔诚地对待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区(家长)的需求出发、从学科的课程标准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发、从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从祖传血液里流淌的传统文化出发,埋头苦干,辛勤付出。扎实或许正暗合了叶圣陶“教育是农业”的观点,因此,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让人们远离功利、“工业化”式的出彩,而自觉传承民族文化,致力于社区认可的、满足个体需求的教育。扎实与韧性的外显词义就是“做”。教育是实践,教育是做出来的。特色表现在做上,而不在说上。如果你虽然说了、或者看了(比如把一些标语口号张贴在墙上),而你仍然是敷衍了事、止于宣传,不扎实地去做,即使整天想着特色,而特色却找不着附着物,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特色。

五、“学校特色”的重生

2013 年秋季笔者去过北京十一学校,看到忙碌而又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学生,看到在教室里静心办公并等待学生来上课的老师,看到一些各应所需的社团活动,当时的第一感触就是:该校就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样板,它蕴含着以下5 个特征。

1.时代性

时代性体现在与时俱进上。

与时俱进就是思想上接受新事物、行动上学习新事物。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精神世界里总有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时代的价值趋向,虽然文化底蕴是本色,但也要调和一些新时代所赋予的元素在其中。也就是主色调与丰富性的统一,在“和而不同”中,既保持自己的主张,也兼顾并吸纳其他观点,达到“兼容并济”之境界。

现在的学生比上一世纪开放得多,在信息化时代里,世界成为每校每生的教材。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必须与世界教育理论融合,中国课程必须与世界课程接轨。

校长和老师要时刻做“学生”,保持终生谦虚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时刻关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科技发展与人们时代的心理特点,并能将其迅速融入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全面推行的选课走班制,并不是他们的创新,而是来自校长李希贵从美国的学习,且学后立即做,在做中研,在研中变在变,中趋于完善。这就是与时俱进。

2.独特性

独特性体现在因材施教上。

学校以“特色”取向进行改革,其目标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在各科课程之中,需要通过建设特色课程来完成。我们从教育经验中得知,课程是机会、课程是过程、课程是文化。而课程建设的抓手是社团。“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育理念导致并实现了十一学校的每生一张课表。拥有4300名学生的十一学校校园里就有4300 张课表,原因是他们有200 多个社团。

社团活动是自下而上的建设,它不同于原先自上而下建设的兴趣小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如果将社团按照目标、内容、价值、评价、学习方式等元素着手设计,那么社团活动就会升华为校本课程。所以该校呈现出“学生选择的200 多个学科课程、30 多个分科课程、还有70 多个考察课程,形成了2062 个教学班”的现象。

校本课程的全面而科学的开发就是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校本课程的真实开发需要校长的顶层设计和推动。李希贵校长具有校本课程的领导力,他对为什么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制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何依靠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这样就不盲目、不折腾了。

因材施教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才是以生为本。雅斯贝尔斯曾说,“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所以说,独特性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

3.稳定性

稳定性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依托上、传承上。在学校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陈出新”之前,顶层设计者们都要细细思量和凝结本校的文化———综合地方(社区)历史、风俗人情、经济状况,师生水平,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文件等方面进行思考,保证各种策略的预订与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沿袭学校的传统和师生的综合水平。

假设有的学校想借鉴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制,就要考虑这些因素:领导班子对此有没有大概的了解、师资水平能否达到、教室够不够用、管理制度如何变、评价方法怎样变、适合在什么范围先试行等。再如杜廊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生源一般、教师专业素养一般、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而对于“城市重点中学尤其是名校,则不适合学杜郎口中学”。这些名校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成功的教学方式,不必再胡乱易旗,否则将步入“此山望见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的尴尬境地。

所以,稳定性是文化校本性的一种表现,而校本性则是多代人精神力量的集合,是当前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深入于学校的一事一物之中,风刮不走、雨洗不掉。

4.规范性

规范性体现在扎实工作上。

教育上只存在对的路径和好的方法,却从来没有什么投机取巧式的捷径,它需要淡泊名利式的孜孜追求与宁静致远式的默默奉献,这是扎实的内在含义。如果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对儿童的爱,就不会有巴甫雷什中学;如果没有尼尔与妻子一以贯之的“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去适应孩子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就不会有夏山学校。工作扎实需要保证国家课程的开足开齐、保质保量,而不是缩水国家课程而转向自己的特色课程,否则,为盲目满足个性需求而忽略了共性,远离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一种虚假的教育。扎实工作需要遵循规律,扎实工作需要在耐心等待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它是一种阳光式的积极进取。

规范保证合格,合格证明基础,基础代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切教育目的的指向。所以规范是学校特色中的一种底色。

5.卓越性

卓越性体现在遍地成果上。

“遍地”代表着教育的视野,要有全体性、全程性与深刻性。满足全体性而不仅是某一项目上的参与面广,要求全程性而不仅是报名了事,具有深性而不仅是蜻蜓点水或浅尝辄止。

“成果”代表着办学质量高。所谓高,就是指高于同一地区(地域)同一类学校的平均水平,是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是社会认可、家长放心、学生乐选的学校。这种成果是指高境界中的收获。英国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曾这样掷地有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

本文前四条主要分析人们对特色、学校特色等概念常产生的认识误区。经过对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学校特色最终在一些学校得以重生。所以在第五条中以北京十一学校为模板,提炼出学校特色建设的方法、原则和路径,进一步阐明学校特色必须具备时代性、独特性、稳定性、规范性及卓越性等特征。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