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临沂大学400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考察他们偶像崇拜的结构特征、类型,以及偶像崇拜的态度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对象以影视明星和企业家为主并多为实质性欣赏。②偶像崇拜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励志和增添生活乐趣,消极影响主要是爱看电视,浪费时间和上课分心。③男性大学生较女生更容易产生高程度的偶像崇拜。④偶像崇拜态度中个人情感这一因子与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这一维度呈负相关;偶像崇拜态度中临界病态这一因子与自我概念的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⑤对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影响显著的因素是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总分等因素。
【关键词】偶像崇拜;自我概念;大学生
2007年3月出现的“杨丽娟事件”到近2年“流量小生”的盛行表明,近10年来明星和偶像崇拜的类型和原因的演变及青少年们对于自己所崇拜偶像的态度和社会的舆论以及大众传媒的作用均引起了心理学、社会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社交网络和公共场合议论这些所谓的“头条”,并有时会将这些习惯带入到和日常亲友的相处和评价上。其实产生这些现象的普遍原因是偶像崇拜问题的日益普遍,那么青少年为什么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偶像崇拜呢?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某个或某些对象所表现出的喜爱甚至迷恋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倾向是否与他们对自己或社会的某些认知或认同感有联系呢?由此我们来谈论另一个词“自我概念”,简单的说自我概念就是对“我是谁”“我怎么样”“我对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我是否满意”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和其自我概念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的。他们对于社会热点的一些评价和关注与其对自身或自身对社会的看法有一定的联系。大多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程度是怎样的,他们对待偶像崇拜的态度是否与他们对于自我概念的理解有关,若有关,这其中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到底应该怎样让青少年形成良性成熟的偶像崇拜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因此深思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偶像崇拜和自我概念两方面一并进行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缘何开始偶像崇拜、他们偶像崇拜的类型和基本倾向、偶像崇拜对他们的学业、生活、工作选择等方面的正负面影响。同时对他们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进行测查,从而探寻偶像崇拜者的自我概念等的方面的特点以及偶像崇拜和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临沂大学400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经过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有效问卷360份,其中包括男生140名,年龄19~22岁,平均(20.5±2.4)岁;女生220名,年龄19~22岁,平均(20.5±2.4)岁。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本研究所采用的这部分问卷共有9题,是依据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的假设并据以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除基本信息之外大多数问题为半开放式问题。
1.2.2偶像崇拜态度问卷:McCutcheon,Lange和Houran基于“专注——成瘾”模型,编制了由3个分量表组成的明星崇拜态度量表。3个分量表分别是:①低程度的明星崇拜-社会娱乐;②中等程度的明星崇拜——个体情感强度;③极端程度的明星崇拜——临界病态。该量表由7项社会娱乐,4项个人情感强度,9项临界病态3个分量表共20个项目组成。采用计分制为李科特五级,依次为“完全不符合”为1分,“不太符合”为2分,“不清楚”为3分,“比较符合”为4分,“完全符合”为5分。采用因素分析抽取比较恰当的3个因子,仍保留原来问卷3个因子社会娱乐、个体情感、临界病态的名称,社会娱乐、个体情感、临界病态3个因子的总解释率为54.55%。偶像崇拜态度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9。存在良好的信度。
1.2.3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于1965年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共有自我描述的句子100个,其中描述自我概念的有90题,另外10题选自(ME)、个人自我(PER)、家庭自我(FA)、社会自我(SO)以及总体自我。同时又从3个方面测查每部分的内容:自我认同(ID)、自我满意(SA)和自我行为认同(B)。该量表的研究对象是12岁及12岁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效度进行检验,发现9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8.33%,各因子的因素负荷量介于0.753~0.997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本研究田纳西自我概念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3,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处理分析,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
2.1.1大学生偶像崇拜类型的描述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男女生偶像崇拜的前两位均为影视明星和企业家,但程度有所偏差,男生喜欢企业家较多而女生喜欢影视明星较多。此外,男生对体育明星,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崇拜比例也高于女生。
2.1.2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描述统计:表层欣赏98名,占27.2%;实质欣赏332名,占92.2%;媒体宣传19名,占5.3%;从众心理8名,占2.2%。由此可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多数是源于对偶像的实质欣赏,其余依次为表层欣赏、媒体宣传和从众心理。
2.1.3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模仿学习82名,占22.8%;励志251名,占69.7%;缓解压力130名,占36.1%;休闲娱乐128名,占35.6%;增添乐趣181名,占50.3%;心理满足72名,占20.0%;共同话题81名,占22.5%;其他5名,占1.4%。由此可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多为爱看电视、浪费时间和上课分心上,其后依次为过于沉迷、浪费钱财、学到恶习、功课退步、受到责备、其他和与人吵架。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多为励志、增添生活乐趣其后依次为缓解压力、休闲娱乐、模仿学习、与同学有共同话题、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其他。
2.1.4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功课退步20名,占5.6%;浪费钱财30名,占8.3%;上课分心92名,占25.6%;学到恶习21名,占5.8%;浪费时间119名,占33.1%;爱看电视173名,占48.1%;与人吵架11名,占3.1%;受到责备14名,占3.9%;过于沉迷41名,占11.4%;其他13名,占3.6%。
2.2大学生偶像崇拜态度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年级和地区的大学生在偶像崇拜态度上作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会娱乐和个人情感两个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临界病态和偶像崇拜态度整体上,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1),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容易高程度的偶像崇拜。而不同年级和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大学生偶像崇拜态度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分析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态度与自我概念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见表3。由表3可知,偶像崇拜态度中个人情感这一因子与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呈负相关(r=-0.120,P<0.05),与其他维度无显著相关。偶像崇拜态度中临界病态因子与自我概念的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
2.4大学生偶像崇拜态度和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偶像崇拜态度中社会娱乐、个人情感强度、临界病态为因变量,以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总分等因子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在个人情感因变量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生理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它们可以共同解释个人情感水平上4.8%的变异。个人情感与生理自我呈负相关,与自我概念总分呈正相关;在临界病态因变量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它们可以共同解释临界病态水平9.7%变异量。临界病态与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呈负相关,在CAS总分因变量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生理自我,它可以解释CAS总分3.4%的变异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态度影响显著的因素是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总分等因素。
3讨论
3.1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
从偶像崇拜的类型来看,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主要集中于影视歌星和企业家,所占比例总和过半,而其他的几类均未超过10%。此外大学生崇拜偶像的原因多为实质欣赏,从众心理所占比例最少,这说明了大学生选择偶像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在意识上具有一定独立的取向,从侧面也可以推论出大学生的心理相对较健全、稳定和独立并对自我的需要和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对于偶像的选择倾向,当然这种选择倾向性与大学生自身的喜好和大众传媒的报道率以及社会环境氛围及是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由于新生媒体、网络和一些高科技媒介的应用以及一些商业利益的驱动,媒体将娱乐新闻的宣传重心大面积的倾向于青少年人群,其中由于大学生在购买力和认知力等方面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存在较大的优势,以至于媒体将影视歌星和企业家等种类的人群作为面向大学生人群宣传的主要对象,这是大学生主要崇拜此类人群的原因之一。当然,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科技时代,大学生崇拜的对象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如美剧、韩剧、泰剧等所代表的本国文化普遍以娱乐影视歌星来传播的方式,纷纷充斥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而且科技的发展使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将目光聚集于一些商业企业的成功人士,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使大学生们崇拜的对象过多的集中于影视歌星和企业家方面。同时再结合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来看,本研究中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崇拜偶像给他们带来了励志的作用,并有近一半的人承认崇拜偶像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当然较多的同学也不否认对于偶像的关注在缓解压力、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由此来说,如果将媒体的宣传引导、社会主流呼声和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职业选择等一系列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良性的偶像崇拜会使青少年想要在人生理想、目标和成功程度上更加趋近与自己喜爱的明星,这样会促进他们的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也会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起到良性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社会大众和主流导向对于明星一些负面消息的报道和评论,也会引导青少年树立一个正确奋进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无非就是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不断完善和总结,所以偶像崇拜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
就性别差异而言,男生对政治家、体育明星和科学家的关注多于女生,而女生则更加偏好于影视歌星、企业家或是其他方面。在这方面的差异或许是与男女性别上的某些特性有关,比如女生更喜欢讨论明星的八卦、轶事,更感性,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或是沉浸在幻想中等。但本研究的研究重点不在于此,所以未作详细研究。
3.2大学生偶像崇拜态度的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个人情感和社会娱乐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偶像崇拜的总分上存在差异尤其在临界病态这一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男生临界病态的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容易陷入高程度——临界病态状态的偶像崇拜程度中。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悖。出现这种与前人结论不符的情况,可能是:①本研究在抽样时出现误差或是在填写问卷的时候女生大多比较腼腆,在接受调查的时候刻意避免了比较深层次的选项而男生却在自己喜爱或关注的地方不会选择过度的隐藏所致;②本研究认为虽然女生喜欢偶像的现象比较明显和突出,但大多的女生都倾向于喜欢影视明星,表面上来看很疯狂但大多更换频率较快,存在没有过于钟情于一位或几位明星的现象,通常一时的兴起就可能造成外在表现过于疯狂的程度,但实际上并不然。对本研究中的女大学生调查发现,她们选择偶像的标准大多数为外貌突出,所饰演的角色喜爱或是突然喜欢他的一首歌、一部剧说出实质原因的人很少,钟情于一位偶像的人也很少。而男生除喜欢影视明星外,对于体育、政客等的追捧也很多,大多数可以非常肯定的给出一个偶像的名字或是讲出崇拜其的原因,如:该对象很聪明、很有气魄、很有王者风范等实质内在性的个人特质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与人格魅力和个人追求有关,并且不易更替,或许因此陷入的程度更深。
此外,不同年级和地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态度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偶像崇拜的态度存在普遍性。
3.3大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偶像崇拜态度中个人情感这一因子只与自我概念中生理自我存在负相关。偶像崇拜态度中临界病态因子与自我概念的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这说明情感投入程度越高的青少年对于生理自我的自我认识和理解越低;越是对于偶像几近病态崇拜的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自我意识越弱,对自己的自我认同越低。简单来说,对自己身体、外貌和体型越是不满意的大学生越容易产生对于偶像的崇拜,尤其是在偶像外在生理特征方面。而对自己定义不明、自我的认识不足并不满于自身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人,更容易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已至于近似忘我的追星,几近病态。这可以说明仅仅局限于生理上不满意的青少年还不会过度沉迷于对偶像的崇拜,或是几近痴迷的陷入其中。因为他们对于明星的注意点大多在于外貌、身材、体型、魅力等外在的方面,如果仅居于这些看似过于肤浅的理由,有时倒不可能让崇拜者过于沉迷于偶像,他们往往见一个喜欢一个,或是谁的生理上的特征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喜欢谁,所以换的较频,较于喜新厌旧,较不易沉迷于某位偶像的痴迷崇拜中无法自拔。而如果崇拜者不仅仅限于对于偶像的“肤浅”崇拜,而是因为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定义不明或是对于现实中的自我不满,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而又而无法实现这些类似的原因选择崇拜明星的话,那么这种自我概念的缺失或是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过分追求,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于偶像过于沉迷甚至是病态的崇拜。所以对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程度以及其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该得到我们的密切关注和和重视,以求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正确良性的引导和矫正。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来看:生理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总分这3个有关于自我概念的维度都对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的态度有直接的影响。无论是出于中等程度的个人情感上面对于偶像的崇拜的还是已经达到病态的高程度的偶像痴迷均与生理自我的不满足感有关,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等程度偶像崇拜的人他们在自我概念的总分上获得很高的分数,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在自己的身材,外貌等方面存在较低的自我认知以外,在自我概念所包含的其它方面上的自我认知较高而也许正是这种较高的自我独立性、期待性和认同性导致了他们对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仅处于中等程度的崇拜,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因为对于自身生理上的一些不满足感和不自信导致了其对偶像某种程度的迷恋行为但还没有到临界病态的程度[4]。而在本研究中高程度的偶像崇拜所表现的却是看似截然相反的情况,他们自我概念的所有维度都呈现出较低的状态,尤其是自我认可这一维度更是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一个偶像的疯狂迷恋,他们对于家庭和社会等的存在感和满意度很低;对与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认可感也很不充分,心理自我与生理成长以及社会的道德等的要求产生了脱节;对与他人的依赖性较强,想要从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中得到自我的实现。但因为社会交往的能力较差从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内心的需要;对自己不认可,没有办法弄清“我是谁”这一命题。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总体的不了解,不满意和不认可的不良状态正导致了其和社会的严重脱节,想和他人沟通,想彰显自己的心态却因为上述的自我概念较低的心态而无法得到满足,由此他们离社会越来越远,与此同时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或是偶像所带来的幻想和满足感中满足自己,找到现实中自己无法实现的幻想依托,于是由此开始他们更加缺乏现实生活中所需的能力,虚拟的满足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生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严重不足,以至于和社会脱节,据此恶性循环,他们会变得更加的不自信,对自己更加的不认可,如果这些崇拜者将这种情绪祸及到他人和社会中或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以上中、高程度的偶像崇拜者崇拜明星的原因经研究来看貌似不一致,但实质上都是自我概念不同于常人的发展所致。所以关注大学生们在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及时加以良性成熟的引导,以使他们步入成年阶段和社会时确立的完善稳定的人格和健全独立的自我,帮助他们健康积极乐观的度过缓冲期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