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现状与趋

【摘要】本研究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全文中文数据库(CNKI)2000—2017年的480篇文献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直观呈现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年度发表趋势、时空分布和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提出了研究发展的4个阶段,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在研究力量、研究群体、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4个方面提升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现状;趋势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又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庭高期望的群体,面临着多方面的发展任务和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帮助人们寻找到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因素[1]。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心理复原力等,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人在压力和逆境中仍能适应良好,获得积极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出现,并逐年上升。本研究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本文以TI=大学生与KI=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复原力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全文中文数据库(CNKI)2000—2017年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共得文献534篇,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54篇,剩余有效文献480篇。

本研究运用美国费城德雷克塞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的自编软件Citespace对下载数据进行自动聚类及可视化分析。

2我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1我国大学生心理弹性论文发表年度趋势分析见图1。可以看到国内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速度相对平稳。从2005年开始出现,到2017年各年度都一直没有突破100篇。

图片3.png

2005年,在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会议论文中出现了一篇以复原力为关键词的论文——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对单亲经验青少年复原力建构之影响研究,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刘宣文老师和他的学生徐芸提交的。该论文是以质性研究进行的,通过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及每次咨询后的访谈来分析个案产生的复原力。众所周知,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是我国心理学学术最高端的交流盛会,是广大心理科学工作者交流成果、展示实力的最重要的学术平台。这说明,2005年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还没有开始关注。而当时国内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最早是在2000年,许渭生从心理学学科范畴出发,提出“心理弹性”这一命题,并将其视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尤其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变量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心理弹性”的含义、结构与类型,并用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间交互作用的特定函数关系对心理弹性进行了表征和量化。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席居哲老师和桑标老师对国外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2007年是大学生心理弹性开始真正关注的起点。主要表现在在2007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中出现了11篇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论文,其中包括7篇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论文,研究对象主要是贫困大学生。

2.2我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时空分布与研究力量

应用Citespace在各时间段得到的引文数、引文聚类点数(包括2000—2017年发表的所有相关论文)和连线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从2007年才开始有聚类点,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这一年开始被学术界关注。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高校的教师或研究人员。

图片4.png

图片5.png

由图3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可以看出,研究力量相对松散,多单兵作战,形成团队较少,而且形成的团队多为3人的小科研团队,如:第四军医大学苗丹民团队、沈阳师大郭黎岩团队、石河子大学的张澜团队。3人以上的团队只有3个:4人的邯郸学院的任云团队,2个8人的中型科研团队,分别是第三军医大学的张佳佳、李敏、彭李等8人团队和潍坊医学院的孙宏伟、卢国华等8人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现有的合作基本都是校内的合作,跨校合作只有首都师大的崔丽霞、中科院心理所的李旭培和首都经贸大学的滕秀杰3人团队。这反映了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独立自主性和随意性,他们多凭主观兴趣开展科学研究,而且很多教师因为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还要从事教学等其他工作,所以,在科研的纵深发展上缺乏规划。而就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来说,需要定向规划和循序渐进的持续深入,否则很容易浅尝辄止,不能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很难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力量需要整合,需要形成更多的更大的科研团队,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图片6.png

2.3我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热点与前沿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所占的篇幅虽然不大,往往只有三五个,但却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高频次的关键词前10位,如表2所示依次为: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复原力、社会支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中介作用。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的关注重心与研究倾向,即近18年来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研究内容上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其中较多涉及到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等影响等;从研究对象上,关注贫困大学生较多。由图4可知,通过聚类出现了5个中介中心性的关键词,分别是: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学生,2个突变的关键词,分别是:精神卫生、乐观。这提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趋势可能在精神卫生领域和个人积极品质方面,如希望,通过心理弹性的研究继续探讨个体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一方面要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精神卫生水平;另一方面是挖掘大学生内在积极品质,使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更充分地发挥,获得更充分的成长。

图片7.png

从高频关键词的出现及出现的年份,结合时间图(图5)可以把研究的进展分成4个阶段。

2.3.1 第1阶段[准备和酝酿阶段(2000—2006年)]:本阶段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还处于学习和开始引进国外研究阶段,如席居哲、桑标对国外的心理弹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曾守锤,李其维对儿童心理弹性发展进行了述评,周碧岚对西方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进行了介绍,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推精神卫生0.052010年4动和促进国内对心理弹性的关注和研究。也正是他们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意到这个在西方很热门,但在国内还处于空白的研究课题。所以,在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阳毅的硕士论文——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出现了。总之,在2006年以前,我国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尚处于苏醒阶段,主要是开始介绍西方的相关研究,而且研究成果很少,受此影响,对于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更是处于接近零的状态。

图片8.png

2.3.2  第2阶段[起步阶段(2007—2009年)]:由于从2007年开始,国内学者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关注,加上这些学者们多是大学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自然也开始被关注。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从表2,3可以看到,高频关键词从2007年开始出现,2007年出现了“大学生”“心理弹性”“复原力”“贫困大学生”4个高频词,其中“大学生”“心理弹性”频次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中心性也都超过了0.5。2008年出现了“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2个高频词,中心性也都处于前10位。但总体上这个阶段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从文献发表数量看,都在25篇以下,且内容为理论建构或横断面调查或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修订等,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如:许燕平、宋娟对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雷万胜等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对47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图片9.png

2.3.3   第3阶段[推广丰富阶段(2010—2013年)]:本阶段有理论探讨,如黄群瑛把心理弹性理论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视角,刘桂芬的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研究。但实证研究明显增多,除了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和特点进行调查外,较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保护性因素等,关系研究相对较多,涉及到的变量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压力、焦虑、人格、自尊、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中,较多地涉及到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而且鉴于心理弹性是面对困难和逆境的复原力和适应性,强调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结果,因此,针对特殊群体的研究逐渐增多,如贫困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军校大学生等。在研究范式上,一是以变量为中心,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来考察个体内外各种因素(保护因素、危险因素)与个体发展结果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就、主观幸福感等之间的联系;二是以被试为中心,多以质性研究和理论推理的方式试图弄清楚自然情境下心理弹性的结构模式,确定是什么因素将具有良好适应模式的人群和具有不良适应模式的人群区别开来。这2种范式相互补充,帮助我们通过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来挖掘其保护性因素,挖掘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和正能量,同时为干预研究提供了着力点和方向。总之,本阶段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更加丰富。

2.3.4  第4阶段[细化和持续深入阶段(2014—2017年)]:本阶段的研究对象更加细致,除了涉及贫困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等之外,还有失恋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等,如徐娜、张凯丽的残疾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张海莉对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了质性研究。本阶段研究数量持续上升,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涉及到的变量更广,体现了生态系统论的倾向,如正念、神经质、家庭功能、自我分化、乐观、依恋、压力知觉、自杀意念等,以中介作用为主的影响机制研究更多,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也明显提升,这一点从论文发表的期刊可以体现出来,仅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就刊出了18篇,此外还有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有刊出[13-14]。而且出现了较复杂的关注被试在生命历程中健康和适应不良的发展轨迹,并且特别关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转折点。如刘礼艳和刘电芝[15]以质性研究的范式优秀贫困大学生A进行个案研究,探索其心理成长的动态过程及其心理弹性与保护性因素。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