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新高考政策下完全走班制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2014 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的颁布预示着我国将全面推进高中教学改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完全走班制应运而生。但在实践中,完全走班制面临不少困境,如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管理难度大、评价和招生制度滞后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改革评价和录取制度。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完全走班制,困境与对策

为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于2014 年12 月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除了语、数、英科纳入高考成绩外,还有门自选科目,这门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一政策将在2017 年全面推进,这意味着学生将有多种不同的考试科目组合,实施走班制是高中教学改革大势所趋。

一、完全走班制的涵义

走班制是一种打破固定班级编排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规划等,重新组成教学班,进行教学”。目前,高中走班制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完全走班制,国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根据学生自行选择的选修课堂、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实施走班;二是语数外和6门副科中,部分科目实施走班。另一种是完全走班制,即须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都实行走班———必考科目分层教学,其余 门分科、分层教学。从长远来看,完全走班制与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更加契合,也是中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实行完全走班制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完全走班制面临的困境

1.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如同走班制度的“地基”,唯有“地基”稳固,才能支撑起走班制这座“高楼”。

(1)师资、场地缺乏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新高考政策提出的“六选三”方案中共有20 种科目组合供学生选择。然而,分科走班后,每种科目组合的人数并不均衡,一些人数多的组合会拆分成几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或实行分层教学,这就需要更多场地和师资的支持。有时为了避免课程冲突,学校还需要扩建图书馆和安排自修室供学生自习。因此,如果没有充足的课室资源,走班制只能流于形式。

(2)专职导师缺位

完全走班后,学生在固定行政班的时间少之又少,有些试点学校甚至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职务。一些学校为填补班主任角色的空缺,设置了“班主任导师双轨制”和“班主任组合制”。前者由行政班的班主任负责组织班集体活动,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理想状态下,导师和班主任应该由完全不同的教师担任,但囿于有限的师资和编制,目前许多学校由任课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前者;后者“由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总班主任,同时再各设一个正班主任和一个副班主任,甲班正班主任同时是乙班的副班主任,乙班的正班主任同时是甲班副班主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存在班主任工作分散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任务繁重、班级结构松散的情况下,教师追踪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难度增大且难以明责履责。

2.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1)班级环境建设难

走班制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进形式,它的授课单位依然是“班”,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上课的基础。其维度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等。教学班具有流动性、短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教师和同学可能随时更换,师生、生生的关系不如以往密切。在同一层级中,同学间相互制约和竞争的关系减弱,因此秩序、纪律和竞争在分层班级(尤其在基础班级)中发挥的优势并不明显。另一方面,走班制导致考勤难度上升,班级环境的建设将更依赖于教师的管理智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2)德育工作分散

原来德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主要由班主任担任,班主任通过日常班级管理和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走班制下,德育工作可能会分散到各个领域,包括学校统一教育、学校环境建设、专职导师或学科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社团等等,德育管理将对德育管理者的统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配套制度滞后

(1)评价缺乏针对性

现实中,升学率和就业率依然是唯一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指标,在“唯分数论”下,分层的依据成为舆论焦点。如果仅凭学生成绩分层而忽略学生自身的选择,学生“被分层”将与完全走班制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学校将陷入考试分班的囹圄。有些学校为避免管理的麻烦,分层只是走个形式,很少提供学生重新选择层级的机会。

(2)招生标准单一

新高考政策下可能会出现考生之间总分差距缩小、同分现象增多的情况,如果高校招生仍然按照高考总分从高到低划线录取,那将带来一系列的录取问题。目前上海打破高校分层、合并本科高校招生批次,对学生优先选择专业提供了制度基础,但要契合完全走班制,招生制度仍需更深入的改革。在这方面,美国大学招生时特别青睐选修荣誉班和AP 课程的学生,因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所选的专业和其兴趣特长是否相符。他们还善于根据学生的申请材料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洞悉学生在某方面的进步,而不是只看一次成绩。

三、完全走班制管理对策的思考

推行完全走班制,不单单是变革教学组织的形式,更应该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实际上,完全走班制面临的困境是传统课程体制、管理体系和录取机制遗留下来的弊病,只有将这三者与完全走班制衔接起来,才能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优化资源配置,增设专职导师

从目前实施走班制比较成功的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到:走班后,学校需要配置大量的功能教室及不同课程设置所需的教师资源。确实,对于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场地和教师资源缺一不可。在场地资源方面,学校除了要加大投入,还必须对现有的场地资源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如走班制的鼻祖美国,为确保场地资源,学科教室同时就是教师办公室,学生平时可以到固定教室找教师交流;同时校内的实验室使用率很高,集实验室、一般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为一体,不仅节省空间,还使传统教室增添了学科文化特色。

在教师资源方面,学校要保证“术业有专攻”,明确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学科教师专心负责教学内容、施展教学风采、赢得学生爱戴。另一方面,专职导师专门承担学生指导和后勤工作,包括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职业规划、道德教育等。国内中学可以参考美国中学的“房间计划”(House Plan),每个房间相当于一个行政班,而这个房间里有专职的教师(House counselor)给学生做全方位的指导,除此之外还负责组织活动、课前课后发放通知和收发作业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设置的导师制就是模仿美国的House 制而来的,每位专职导师指导80-100 名学生,另有书院指导教师专门负责集体活动。

2.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

(1)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仅要宏观和微观双管齐下,还要打通初中、高中学生自我管理的通道,尽早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让学生从初中平稳过渡到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中阶段。宏观上的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力量的一份子;微观上指每个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的管理,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但对于多数中国学生而言,从家长、老师的“掌上明珠”向“做自己的主人”转变并非易事。在初中阶段,学校的管理应避免过分依赖班集体或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上可以通过适当增设学生组织、社团和勤工助学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在微观上可以设置选修课、分层作业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高中的走班学习和生活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制定好规则纪律,由“人管人”向“规则管人”转变,专职导师也要帮助学生权衡利弊、排忧解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2)打造“互联网+”管理平台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是推进走班制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学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排课排班、追踪考勤、分层调动、共享动态等。就考勤管理问题,一些试点学校采取“打卡”的方式———学生进出校门都要刷卡,“打卡”数据将上传云端,老师可以及时通过数据了解学生到校情况;就教学教育问题,学科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成绩,还可以开通“电子书包”以解决收发作业困难的问题;导师可以运用网络平台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心理健康等状况,帮助学生选择与其兴趣、潜能、职业规划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杭州师大附中实施的“互联网+成长导师”的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其开发的“走班制成长导师”管理平台设置了“导师资料库”、“选择导师”、“宿管沟通”、“交流主题”、“家校联系记录”等子栏目,并在网上专区记录导师与学生、宿管、家长谈话的相关内容。

(3)建立“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走班制要求学校管理体系更加“扁平化”,以靠近学生、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在学生管理上,可以考虑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教务处管理、导师指导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北大附中在很大程度上推行学生自治,学生自主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年级制管理,实现了“跨年级”的书院制管理。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在书院中找到归属感,每个书院就像以前的行政班,但却由学生负责。“学校对书院整体授权,列出书院可以有哪些权限,其他的事务上有哪些权限。比如,学校给每个书院都配备了书院活动室。在书院活动室启动的初期,对学生有资金的配置,从装修设计、物品的购置到使用规则,都交给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务处主要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网络平台管理、学科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管理等。学科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教学。导师指导处主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职业规划、统筹指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家长和任课教师等工作,导师的工作比传统意义上班主任的工作应更专业和细致。对一些有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可以实行双岗制,但负责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3.改革配套制度,促进学生发展

(1)设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完全走班制下,每个层级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层级内有专门的过程性测试,难度应随层级的上升而增强;层级外实行阶段性调整测试,即在层级内学习一段时间后,在年级里开展同一时间、同一试卷、同一评分标准的测试。测试后,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和导师建议,申请调动层级。微观上,由于授课对象是不固定的,学科教师应该给每位学生建立档案(电子档案袋),档案中应含有学生的平时笔试成绩、作业作品和表现性评价的记录等,便于其他学科教师和导师跟踪学生的动态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要摆脱“一考定终生”的局面,逐步提高综合素质评定和平时成绩的地位。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考试评分中,平时成绩和总结考试比重各占一半,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模拟统考占20%,学期期末考占15%,学科特长分(比如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的学分)占15%

(2)改革招生制度

有什么样的课程设置就有什么样的招生体制,新高考制度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如果大学招生只看总分不看专业,走班制注重学科性的特点就无法体现。因此,在招生上,须设置每个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比如地理科学专业应规定学生选考地理和物理两门科目,哲学类要求至少有一门理科科目,高校在制订录取标准时应注意科学设计、择优录取。与此同时,招生时还应该通过资料洞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而不单单是几门课程的高考成绩。走班制作为一种舶来物,其本土化必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借鉴国外中学做法的同时,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全面改革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力求走班制走得更稳、更远、更彻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