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教育论文

学习语文由模仿开始

摘要:实践证明,“模仿一练习一迁移一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非常有效。要让学生学习,就要让它模仿;要让他们模仿,就要有“模”可仿;仅有一“模”可仿还不够,还需要有多个“模”可仿。反复练习要遵循如下要求:每节课训练要单一,力求课堂上掌握;要依循从常见事例到规律、从规律到特殊的顺序;单元检测要与教学内容一致;要分解教学目标,训练要片段化、专题化;对方法应用的要求模糊化;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整理好专题系统知识及方法要点并印发给学生。要在模仿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日渐学会迁移与创新。

关键词:语文模型模仿迁移创新

小学低年级时,笔者语文成绩不理想,根本不知道如何写作文。语文老师教写作文时,常将她女儿的作文拿到班上来念,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落叶纷飞等词语就这样进人我们的脑海,当时我们记住了这些词语,但还不会写。到了四年级,老师组织了一次成语竞赛,赛后让我们写一篇题为《记一次成语竞赛》的作文。在评讲作文时,老师对我们说:“如果以后考试让你们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你们就写成语竞赛,作文开头可以写‘我们班曾经举办过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成语竞赛’,作文结尾要加上一句‘这次成语竞赛真的有意义啊’;如果让写一件非常难忘的事,你们还写成语竞赛,作文开头就写‘我们班曾经举办过一次非常难忘的成竞赛’,结尾就写‘这次成语竞赛真的好难忘啊,我希望这样的竞赛再来一次。”’在后来的考试中,我们确实按老师所教去做,但没有多久就不再这样写了。这种要求虽然简单、教条,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在类似的指导下踏上作文之路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作文就是从简单的模仿开始的。笔者后来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摸索,而且总结出“模仿一练习—迁移—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

一、建立语文模型的理论探讨

(一)析汉语“学习”二字

说文解字》对学的解释是“觉悟”。朱熹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即是说学习意味着效法、模仿。除了这两个主要的解释外,学还有其他的意思,如“教,然后为学。”

《说文解字》对习的解释是“数飞”,是指鸟儿在房顶反复地练习飞翔。《易·坎卦》的注释是“习,重也”,即不断重复的意思。《尚书·大禹谟》有记载“卜,不习,吉”,传对它的注释是“习,因也。”因即是因袭、沿袭之意。由此可见,“习”有反反复复的意思。“习”用于教学中,它就是指学习者不断地练习。

把“学”与“习”合在一起,意味着学习就是先模仿,然后不断地练习,进而达到领悟的境界。

茅盾先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从茅盾先生的话可以看出,他并不反对模仿。基于学习从模仿开始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建立各种简单的模型,让学生有原型可以模仿,创设恰当的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渐学会迁移,从而运用自如,实现创新。

(二)质疑与辩护,

对于建立语文模型的质疑主要有三种:1有人认为语文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建立模型会扼杀学生的个性;2有人认为建立模型会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有人认为建立模型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固化,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持第一种看法的人有教师也有学生,其忧虑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过虑了。例如:体育老师教同学们打篮球时,他会怎么教呢?会说“你们多看一下别人怎么在投篮,然后多练习一下就会打篮球了,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地练习打篮球。”不会,他会教同学们怎么运球与传球,再教同学们站在二分线边上,怎样持球,怎样三点一线有抛物线地投球,进而会教勾手、三大步、擦板等投球方式,接着会教怎么打配合,最后才教比赛规则,并让你上场亲身体验练习。体育教学如此,语文教学为何不能如此呢

第二种看法其实是混淆了语文教学建立模型与模式化教学的区别。模式化教学主要是指老师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缺少灵活性与变化,而建立语文模型是针对语文知识本身而言,它要求我们去总结知识本身具有的规律,并尽可能让知识的规律以简单明确的模型展现出来,它的实质是对知识和方法有条理性地归纳。模型是较稳定,而教学方法却可以灵活多变,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第三种看法可以理解,但过于片面,仅看到了通过模型学习的教条的一面,低估了学生具有的适应能力。很多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虽然通过模型学习有使学生思维固化的可能,但练习多了学生就一般不再拘泥于常规的模式了。引言中提到的笔者的小学语文老师的功劳至少可以归结为四点:其一,她揭开了作文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的印象,让我们觉得作文写作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其二,她教我们如何在作文中扣题,不脱离写作要求;其三,她教会了我们写作中要首尾照应,不能头重脚轻或者头轻尾重;其四,她让我们明白,有些材料在作文中可以一材多用。不提其他,仅凭这四条我们就可以说她的作文教学活动是成功的。难道我们多年以后成熟了会笑当时的笨拙无知吗?成熟了的人当年自己模仿过,后来才成熟了,他有什么理由反对年轻的学子去模仿呢?

建立语文模型并没有错。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而言,我们不能先教他们灵活应用,只能先教他们模型,过一段时间再让他们灵活应用。而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在恰当的时候提醒学生认识并克服这种模型的不足,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尽快学会迁移。

二、建立模型的基本原则与实例

要让学生学习,就要让它模仿;要让他们模仿,就要有“模”可仿;仅有一“模”可仿还不够,还需要有多个“模”可仿。建立语文模型,要注意普遍性、易学性、多模型等问题。

(一)这种模型要能代表最常见的类型,具有普遍性

例如,在赏析诗歌的词语时,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来赏析,先解释某词在句中的含义,接着展开联想,依照原句描述其景象,最后谈它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一般从意境与情感方面来回答)。这三个基本的步骤是一般的模式,或者考试参考答案步骤没有如此完整,但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按这三个步骤来教学生回答。

(二)建立的模型要简单易学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开始时笔者总结出议论文写作“引”、“立”、“正”、“反”、“驳”、“辨”、“联”、“结”的八个常规步骤,然后将之传授给学生。学生听后,可能明白,也有可能不明白,更很少有人会运用。后来,笔者就把这种模型分解开来,先教学生一个简单的模式,一节课只讲其中一部分,然后逐步扩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型。把模型简单化后,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一般都会运用。

(三)要建立多个常规模型

这一点对作文来说尤其重要,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教学生开门见山的开头模式,或者引用名言名句的开头模式,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残缺不全的,还必须教他们其他开头的模式。由于学生心中有多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就可以自己选择,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就已经在灵活运用了,这也是创新的必要准备,甚至已经走上创新之路了。

三、反复练习的策略

(一)每节课训练要单一,力求课堂上掌握

作文教学中,虽然我们可以建立很多个模型,但我们不能一节课把这些模型都教给他们。一般来说,只能一节课教一个模型,最多可以教两个,教得太多就会让学生混乱,使他们什么也没有学会。

(二)要依遵从常见事例到规律,从规律到特殊的顺序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问所教的知识是否有用,这可以理解。我们不能说学生“怎么那么急于求成”等类似的话。他们问我们有何用时,我们就只有给他们讲究竞有什么用。我们可以拿高考题让他们看,也可以用生活中可能应用的情况让他们来解决,进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规律,由这个规律出发去练习和评价其他。当学生把这个规律把握好以后,我们才慢慢地给他们讲特殊的例子,让他们灵活运用。最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对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质疑。

(三)单元检测要与教学内容一致

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学生问“高考试卷不是这样的,您这样出试卷可以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教师必须要正面解答:单元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们的平时所学和让同学们巩固平时所学,所以考查单元所教内容是自然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应该与具有选拔人才性质的高考拉开距离,考学段所学。因为平时检测与课堂所教不一样,学生就会怀疑课堂所学,认为课堂所学没有用,进而认为在课堂上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不能怪学生中流行这样的想法,只能怪我们在平时检测时没有和课堂所学结合起来。单元测试,或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如果一味盯住高考,以高考为准,无异于一个人前行时只眺望远方而不顾及脚下的路。

(四)分解教学目标,训练片段化、专题化

以小说教学为例,如果每篇小说都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如果一个单元有四篇小说,我们不妨每一篇只讲一个方面,然后补充其他资料,进行专题性学习,其他方面一带而过。这不是说不要综合训练,而是我们在强调先片断和专题训练,后综合训练。

(五)对方法应用的要求模糊化

当我们教学生一种方法后,学生可能不用我们所教的方法,而用自己的方法。他们有可能只是无意地模仿,现在会用,以后不一定会用,这时,需要教师帮他们对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小结,最好是当着学生的面一个一个地小结。当我们发现学生运用不到位、不完整、不准确时,应当面委婉地询问一下他们写作时的想法,然后予以一些提示,切不可断然否定他们或让他们重新做,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六)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系统整理知识要点及方法发放给学生

对于一些知识与方法,学生可能一时把握不了,但任课教师应该要求他们必须做好笔记,以便以后再理解。教师要善于对知识要点及方法进行系统整理,教师最好把整理好的系统知识印发给学生。高三教学如此,高一与高二教学也要求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四、迁移与创新

现实中,高三学生作文写得四不像的还很多。这往往就是高中作文教学不得法所致,如让学生随意写,自由发挥,学生头脑中就没有写作或学习模型的建构,其他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心中有一个标准的学习模型,至少就容易学会此种建构知识(或作文)的方法。那么,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型,他们的思维是不就一定会固化呢?答案是“不会!”。因为教师会教学生多个模型,让学生从中选择应用。当我们教给学生多个模型后,学生在进行选择运用时,其学习的迁移能力就已经形成并生长了。所以说,在教学中逐步教会学生建立多个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让学生也做一下老师。教学相长,对教师适用,对学生也适用。要有意识地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使整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互帮互助格局。

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更深刻。很多时候,学生作文模仿痕迹明显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理解不深刻。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当学生努力去揣测人物心理时,其所作所为已经不再是简单模仿了。

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鸿门宴》中,关于座次的安排非常讲究,但学生难以理解,有的学生理解后也不会运用。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做一回主人,问他请客时的一些细节,或者让他回忆请客时的情景。

创设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联想。不止一位学生写“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问他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他们傻眼了,有学生只是说感觉到它用词很优美。这时,我们可以用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扩大学生视野,打开其智慧之门。作文中,一句非常优美的语句,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言语,常常都是前人的某种表达方式,学生心中多了一点经典,也就多了一点化用的机会。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经验,学习小组自己买书,写读书笔记等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非常重要。

相互对比,发现个性。怎么样理解“梧桐更兼细雨”对部分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这时我们可以把古代关于梧桐的一些句子写出来,进行对比,把“春雨绵绵细如丝”与“夏雨滚滚大如豆”进行对比,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

总之,我们虽然强调灵活创新,但也一定要明白创新是建立在熟悉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往往都需要从模仿开始:学生学习要先从无“招”到有“招”,再从有“招”到无“招”,最后方能达到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