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外语教学注重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融合。由于外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时域性,学生要适应、理解、融合外国文化具有客观上的困难,因而要培育学生融合不同文化的特殊心境,即“和合”心境。从事跨文化交际工作,培育“和合”心境,应包括“平和心态”“文化自信”“身心和谐”“融合通达”等要素。大学生应通过二语习得,拓宽国际视野,厚实文化积淀,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审美心境促进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合”心境,文化融合
高校外语教学不再拘泥于语法、句型、篇章理解等语言要素,而是侧重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文化形成的历史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积淀形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时域性,是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习俗与生存方式。学生要适应、理解不同的特色文化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的表现方式上有差异,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文化冲突也时有可能发生,而将之融入母语文化中的难度更大。因此,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树立跨文化意识、实现跨文化理解、开展跨文化交际,首先要培育学生融合不同文化的特殊心境——“和合”心境。
一、培育“和合”心境的内涵要素
从融合不同文化的功能要求出发,培育学生“和合”心境,其内涵应具有以下要素:
(一)培育“和”的内涵要素
一是“平和”要素。要培育学生心态平和,平心静气,宁静致远,静以生慧。以平和的心态观察万事万物,则更容易洞悉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将不同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就不是一件难事。“平和”才能宽容大度,才能理解和对待不同的文化,才会包容不同思维习惯的文化,在此前提下吸收他人优秀的文化元素。
二是“自信”要素。“和”的前提是内心对某一事物的自信,不自信难以做到平和。这一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是思维清晰,逻辑严密,信心十足,而且精神饱满。只有在对母语文化非常自信,才能平等地对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才能更加理性客观地分析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并加以融合。“自信”是“和”的第二层境界。
三是“动力”要素。“和”是人前进的动力源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和谐发展”,即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发展,“和谐”状态下的发展才可持续,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社会发展如此,个体的发展也是如此。人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知识会掌握得更灵活更充盈,创新能力会更充沛更有价值,与人相处会更融洽更快乐。如果身心不宁,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和通达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
(二)培育“合”的内涵要素
一是“成果”要素。“和”是“合”的前提,“合”是“和”的结果,培育“和”的心境的目的是为了融合。所以,在培育“和合”心境的过程中,不能在“和”的阶段停滞不前,还需要在包容不同文化的同时,对外国文化优秀元素进行学习、研究、吸收,进而达到文化融合,这样才能更顺利地开展跨文化交流,不断充实跨文化交际经历和经验。
二是“行为”要素。“合”是一种行为,需要解决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融合不同文化的问题。因此,要拓展文化融合的思路,对不同内容的外国文化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或在内容上融合,或从不同视角分析别国文化与习俗传统,培育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学习、理解他人文化的技巧,在文化上认同,在行为上理解和尊重,应更有利于拓宽跨文化交际维度和深度。
(三)培育“和合”心境的目标要求
一是基本养成“和合”心境。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较强的文化自信,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学习、掌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融合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夯实跨文化交际技能。
二是在心境培育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养成“和合”心境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更是走向工作岗位从事跨文化交流必备的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并进而养成具有“和合”心境的行为习惯。
三是让“和合”心境成为从事跨文化交际职业人常态化的心理特质。培育学生的“和合”心境、培养学生的“和合”能力,能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跨文化交际职业情景中,形成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成为从事跨文化交际职业人的一种心理特质,就像鱼儿游在水中,自由自在,心情舒畅,在这一状态下,“和合”心境已经成为个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职业人已经离不开“和合”的心境。
二、与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研究
有研究者主张将儒家中庸思想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行动指南,通过“时中”达到“中和”;可克服文化适应、文化融合的障碍,从而实现异域文化间的跨越和交际的成功。有研究者指出,以中庸思想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求同存异,有利于不同文化冲突的化解,促进多质文化间的共融共通。有研究者从文化哲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交叉视野,探讨“天人合一”观的现代诠释及文化全球化的当代意义,认为天人合一是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理想境界。有研究者指出,研究跨文化交际教育中弘扬儒家和谐思想,对于培养既有学养、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些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融合有很好的帮助,但在文化融合与培育学生“和合”心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育“和合”心境的研究方面,则未见相关资料。
三、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强调“和合”心境
“和合”心境是人们修炼心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际交往中,在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要求人进入“和合”的心境,应更有利于与人相处,与人交往,解决实际问题,在从事跨文化交际这一特殊职业时,进入“和合”的心境则更加重要。
(一)母语文化与二外文化的高语境与低语境融合需要学生进入“和合”的心境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提出了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高语境”是指人们在言语交流沟通时,要含蓄、内敛、委婉和低调,用语、措辞、口吻应尽显谦逊、中庸、谨慎,提倡言简意赅甚至意会、领会、神会的交际语境;“低语境”是指人们在交流时直叙胸臆,直接表达。美国人、北欧人注重后者,从小训练辩论和公共演讲的技能,旨在提高孩子在公共场合伶牙俐齿、侃侃而谈的能力,那些论坛或辩论中的意见特别容易受到青睐。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所体现的和合思想使得矛盾对立的诸要素相互依存和相互维系,相依相存。和合思想引领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帮助交际双方最大可能地避免异域文化冲突带来的文化迷茫,从而顺利实现交际任务和预期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同,E时代下“互联网+”的蓬勃兴起,每个人都不可能单一存在,绝对的“桃花源”、“隐市”已不再现实,人的社会属性和发展需求,导致其交际交往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且不仅仅要跨县市出省域,更要能够跨国越境,能将高低语境融会贯通的新时代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和发展中显得从容和游刃有余。
(二)建立跨文化交际的媒介与路径需要学生进入“和合”的心境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再受物理距离的局限,但不可否认物理信息空间的无距离性与心理空间的距离性既是矛盾又客观存在,而在欣喜无距离性的同时,却是有必要加强战胜心理距离的包容态度和相融技巧。全球化时代下的人才须有全球化视野,不做井底蛙,不囿于一城、一国,立于全球高度,看问题辨事实,树立国际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世界公民意识。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本民族优秀文化素养,继而提高理解对象国文化的能力。以二语为学习工具,以文化习得为交际媒介;语言即文化,文化融语言。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取文化融通能力,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自然而然得到提升,通过涉外商务谈判、国际展会专业实践、国际赛节会志愿服务、商务现场翻译等涉外实践锻炼,以此拓展学生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对文化的多元性展现出一种恢宏大度、兼容并重的跨文化人格,最终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三)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应当提倡“和合”的心境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即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类别,这五个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作为社会人,先要获得生存技能,即掌握谋生之道。高职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以知行合一的求学之道,确立“知即行、行即知”的学习目标,在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实战环境中,获得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能力储备、实践历练与竞争应对。人生各阶段需要的实现,兼收并蓄、通达致胜,既无惧生存安全的威胁,又积极追寻生命的真谛,有礼有节,每一种需求张弛有道,不过分不贪得无厌。在技术技能习得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以正三观。
四、通达“和合”心境,夯实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
何以通达“和合”心境,以夯实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但是,以下几方面必须认真实践。
(一)以“忍”为本,保持“平和”心态
佛教史上有两位著名的诗僧,一为寒山,一为拾得,后人喻为“和合二仙”。一日,寒山问拾得日: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一段玄妙对话,导出了“忍”的重要性。世间有万事万物,世上人的品性有多种多样,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必然带来不同的行为习惯。当他人一时激愤,不可拍案而起,挺身而斗,须当忍让在先,而后理性思考,弄清激愤因由,再以智慧化解。“忍”是智者所为,是处事处世的根本,是保持“平和”心态的基础。
养气育“忍”,智是根本。培育智慧,先增见识。要学习、了解、掌握其他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涵义。习得的知识越多,了解得越宽泛、领悟得越透彻,越能够理解他人一时的激愤,越能够化解矛盾。因为储备了充裕的知识,具有很好的化解矛盾的能力,“忍”的过程变得只是事物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成为习惯,感受不到“忍”的痛苦,心理活动已流变为常态化,而“忍”的能力来源于“知”与“智”。
(一)拓宽国际视野,打开“和合”心境的格局
视野影响格局,格局烘托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修为,虽受限于先天基因、个人禀赋、生长背景、职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但不乏个人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拓宽知识储备、丰富阅历积累、提升价值判断,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全世界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具有国际视野,站位在全世界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有利于“和合”心境的养成。
国家间的“和合”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共融发展。中国一直提倡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中国所倡议的“一带一路”,很好地诠释了致力于世界共享经济、共享繁荣的伟大倡举。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实践、文化素质养成与中国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或应有利于“和合”心境的培育。
(三)厚实文化积淀,丰富“和合”心境的内涵素质
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习惯。厚积而薄发,一个人的成长有赖于生存技能的获得,一个人的成才有赖于知识和阅历的储备,一个人的素质提升有赖于不断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豁达的人生格局。大学生在获得谋生技能的同时,不断积淀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对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有很好帮助。在学习和工作的人生经历中,以“和合”思想为引领,自觉自发地浸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和合”心境必然主导文化学习的自觉、文化跨越的自然,文化展示的自信,彰显文化内涵和文化气质。Jay walker在TED演讲集中“谈世界英语热”,有这么一句话“our native language is your life.But witll English you can become part of a wi—der conversation:a global conversation about global problems.”(你的母语是你的生活,但是英语可以让你参与更大范围的讨论:一个全世界范围的关于全球的讨论),学一门外语,即是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多一项品味多元文化的敲门砖。共享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视野不仅仅是在学校、本地区、本专业、本行业,更应该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当英语与专业学习获得很好结合、当本土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融为一体,学习的视阈必然开阔、学习的收获必然更大。
(四)文化融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和合”思想,意味着统一多样性,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皆如此,异质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有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和合”思想体现包容性,取代二元对立,主动养成“和合”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持包容心理,既谦逊、低调,又有大视野大格局,这是东方智慧。
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人与人之间、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交集、互相影响;从而赢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勾勒人生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