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强调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科学理论,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优质资源,总体是以“当学生为主”。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开放格局,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成就。在继续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的同时,可以加强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更好传播。
教育领域传播好中国经验,是展示教育自信的重要表现。中国在几十年时间里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总体完善的教育体系,在13亿人口的大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中国特色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值得推而广之的中国经验,把这些经验传播好,有利于澄清对中国教育的片面认识,克服盲目追随欧美的教育自卑情绪,更加坚定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避免教育走上脱离中华文化土壤、违背固有规律的弯路。
教育领域传播好中国经验,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缺乏“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曾经是中国不被人尊重的原因之一。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教育、文化等软实力作为后盾。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有效传播,推广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的中国智慧,展示中国教育竞争力,可以助推中国成为精神文化生产、创新乃至输出的中心,提升文化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教育领域传播好中国经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全面落实千年发展计划,为把全球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推向一个崭新高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全民教育尤其是探索“穷国办大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效仿的样本,传播好这些中国经验,不仅可以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教育的了解,对中国文明的认同,也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
因此,我们要结合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介绍中国发展变化要求,努力使教育的传播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强劲生长点。
首先,要丰富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传播内容。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主要构成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中国教育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光辉发展历程。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教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舜设立的庠,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创立了太学、书院等多种学校制度,涌现了孔丘、墨翟、韩愈、朱熹等教育家,留存有《论语》《孟子》《学记》等教育典籍,提出概括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改过迁善”等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恢复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又经历了一段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发展史深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承载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历史载体。二是中国教育天翻地覆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文盲率高达80%,小学、中学、大学在校生分别只有2000万人、100万人、11万人,到2016年,小学、中学在校生分别达到近1亿人、8000多万人,在校本科生超过2000万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这些巨大变化是教育“中国经验”的现实载体。三是基于中国教育发展巨大成功而形成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由于教育的长期落后,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经验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言必称与国际接轨的媚外现象,出现了很多“拿来主义”导致的水土不服。通过漫长的积累发展,我们逐渐形成了本土的教育思想体系,探索出了适合自己民族自身特点的教育发展路径。
其次,要完善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传播载体。一是突破传播媒介单一的局限,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推动中国教育思想、经验的传播。二是扩大教育人员交流层次与规模。比如,提升孔子学院等实体教育的层次等。三是加强中国教育典籍的外译工作。尽快弥补中国教育典籍对外翻译的差距,借鉴汉译世界名著模式,提升中国教育典籍翻译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不仅对外翻译古代典籍,也要注重翻译当代教育论著。
再其次,要把握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传播策略。一是提升中国经验传播的方位意识。大力传播中国经验,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基本途径,是向世界提供教育服务、贡献中国教育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行动之一。二是注重中国经验传播的精准化策略。我们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等开展针对性的传播。比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可以强调在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经费投入、全社会力量动员等方面经验的传播,而针对发达国家,可以侧重从历史、文化角度推介中国教育典籍,传播中国教育理念、尊师重教传统等。三是选择中国经验传播的有效化方式。
总之,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教育领域中国经验的传播要创新方式,积极融入教育国际交流体系,注重运用经典案例、生动故事等获得认同,打造融通中外的教育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