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凸显民主、自主、合作、对话的环境下,教师在某些情境中有意无意地采用隐蔽化方式表达自己的“强烈”意愿,为师生关系恶化埋下了隐患。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师的体罚、言语暴力等现象受到严格限制而减少了。但是,大量事实表明,以隐性权力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多有存在。权力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宏观意义上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支配力量或潜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按照这种逻辑,教师的权力即指教师在职责范围内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力量。在凸显民主、自主、合作、对话的环境下,教师在某些情境中有意无意地采用隐蔽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为师生关系恶化埋下了隐患。
教师权力表达的主要途径
为了研究教师权力的实践途径,笔者在小规模问卷调查和日常观察、研究中发现,教师权力表达有这样几种主要途径。
第一,话语实践。话语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基本工具,教师在班级组织、课堂教学及作业布置中都有体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反之,教师的“嘴”中还可能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看来,权力有多种运作方式,其中最为明显且最难识别的就是“话语”,而专业活动、行业规则、科学范式和行动纲领等,都体现着权力的话语形式和构成。话语构成了人类权力实践的基础,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化为权力的代表。基于这种论断,教师的话语是传递知识、信息和命令的主要手段。
第二,态势语的示意。态势语亦称“体态语言”“人体示意语言”,是教师语言表达的辅助工具,用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或者间接传达相应的命令和反应。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态势语的传递,能够在无形之中感染教学环境,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我效能。例如,教师“低头”可能意味着对学生的观点、意见不感兴趣或持否定态度;“眯着眼”表示不同意、厌恶或发怒;教师严肃的表情将会造成学生精神紧张、缺乏安全感。
第三,学习资源的管控。教师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进行分配和管控,因此,在涉及资源分配时很容易出现教师权力的滥用。例如,有些教师纯粹出于个人的偏好而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等有失公正的行为;也有些教师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开办补习班,或对学生加以暗示、诱导,变相牟利。这种资源支配下的表达在更为隐蔽,影响也更加消极。
第四,班级代理人的监视。如福柯所言,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规训的可能源于有效的观察和监视机制。教师会从他认为优秀的学生中,选任一批班干部——班长、课代表、小组长等,代理自己的工作。有些班级代理人假借教师的权威对同学的言行进行控制,在班级内部评价活动中借助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打击报复等。
教师权力隐蔽化可能带来的危害
教师权力隐蔽化实践可能会引发教师变相的知识灌输、身体规训和范式强加等行为,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也会引发学生的反抗情绪,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首先,知识的灌输。教师的体罚、命令等比较容易判断,教师的隐性权力则依附在一些温和的言行中。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某些言行举止貌似合法、文雅,却有可能在不时地用相对温和的口吻表达固有的观点,或将教材中已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客观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其次,身体的规训。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谈规范化裁决时提到,在工厂、学校、军队等机构中实行一套完整的微观处罚制度,其中涉及时间如迟到、缺席、中断,活动中的态度如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热情,行为如失礼、抗拒,言语如聊天,肉体如不正确的姿势、不规范的体态、不整洁等多方面。在学校场域中,教师对学生身体的规训较多。这是因为,教师需要利用相应的管理权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这就必然要对教学时间、空间和班级纪律进行管理,最终的结果会反映在学生的行为上,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身体的驯顺。
再其次,范式的强加。如果说,以上两种后果是教师权力隐蔽化之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上的实践结果,那么还有一种后果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姑且称为范式的强加。如学生刚发言结束,老师也不问其思路是什么、基于什么做出的回答,而是通过“我认为”“我觉得”“答案是”等话语,或摇头、沉默、撇嘴等动作“柔性地”否定学生,“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背后依然是教师的“一言堂”。这种现象,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教师的负向引导造就了看似一团和气,实则了无生机的沉闷气氛。
改进教师的权力表达方式
相较于宏观意义上的人事权力、行政权力,教师的权力表达具有情境性、微观性,尤其是有隐蔽化趋势。面对此类问题,我们应该从被动的监管与积极的引导等方面进行,帮助教师依法用权、合理用权。
其一,放管结合、严格监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因此,“放管结合”必不可少,可以通过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家长监督、学生监督、自我监督等多种形式来监督教师的行为。
其二,提升素养、多方引导。教师要不断增进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认真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并深化为自身的教育哲学。本质上而言,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握教育意义的过程,也是其精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表达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并可以促进教师的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同时,教师应该深刻体会民主、同情、理解的意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反应,在民主、公平的对话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良好氛围。
其三,通过掌握真理、开放空间、增进协商等方式,积极处理权力场中人与自我的关系等美学式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不和谐行为,塑造健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