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英语翻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而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与进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倡议的提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英语翻译人才成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教学模式亟须创新。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自然而然成为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但从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主要侧重研究翻译理论和教育理论,这也直接导致翻译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先天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弥补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生态翻译学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生态翻译学理论是新时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本源,在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当中,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翻译主客体及翻译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融合,使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二、生态翻译学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始于2001年,兴起于2009年[1]。该理论共涉及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不仅重新解释了翻译的本质、过程与方法等一系列翻译现象,还将翻译活动纳入了更为广阔的翻译生态环境视角下,使其被重新审视和解释。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的本能是“适应”与“选择”,其强调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及译者的适应、选择过程。以此为基础,开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活动,才能满足当今的需要[2]。该理论可以指导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开阔师生的视野,强化翻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跨学科融合,从整体上、宏观上指导学生的翻译思路和策略,牢固树立学生的语篇意识,不断加强其文化修养,切实提高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第一, 培养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学生能在语言形式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通过语篇深层翻译教学,让学生树立语篇翻译理念,达到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英语交际教学机制。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根据现实需求,将翻译软件、语料库和翻译论坛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创建翻译学习与锻炼的平台,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英语交际教学机制。
第三, 设置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体系及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在信息化时代,为了构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必须将网络资源当作基本支撑,通过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符合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3]。
同时,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针对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开设外国语言差异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深入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接受文化差异,使他们提高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为其英语翻译学习创造条件。
第四, 建立事后追责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体系。事后追责评估体系是基于生态翻译学下的教学模式的闭环管理绩效机制,教学测评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模式持续改进的重要抓手[4]。建立事后追责评估体系,将其运用到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测评中,对学生翻译评价可以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社会反馈等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惩戒或淘汰不适合的翻译者,选出适合翻译生态环境的最佳翻译人员。
四、结语鉴于实际教学需要,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暴露。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应大力推行基于生态翻译学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创新探究,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翻译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专业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