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阶段,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等特点,传统教学下的数学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作为一项高效方式方法,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定义等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学生予以感官层面的刺激,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文章从情境教学重要性入手,对其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中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创设
目前,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落后方式。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而是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教师要整合数学知识,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将知识内化,逐渐形成知识系统,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
一、运用情境教学重要性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理解对应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将情境教学渗透至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同时,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事物出发,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对数学产生更深的亲切感。而情境教学正是让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去探索全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增强学生愉悦感
从根本来看,教育艺术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多的是激励、唤醒及鼓舞。小学低年级学生,一味地灌输难以达到高效目标。故教师要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游戏情境,以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如针对“20以内减法”知识,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20支不同颜色铅笔,在导入环节,和学生参与“我说你拿”游戏,教师说颜色,学生就拿出对应的铅笔。由于颜色不同,学生所剩的铅笔也会不同。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入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对20以内减法的印象,且参与度更强,符合新课程要求[2]。在轻松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愉悦感,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游戏与低年级学生特点相符,教师要灵活运用学生这一特点,做到寓教于乐。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习意识
将情境教学渗透到数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整合,在生活中了解数学,并做到学有所用。如“时间”知识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准备闹钟,并展示给学生。闹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物品,并引导小学生讨论起床、上学时间,待学生回答后,将闹钟调到相应的位置,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对知识点总结,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感知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借助日常生活,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意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实操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人在5岁后开始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多以机械地数数开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实践与教学的整合。如针对“11~20数认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教具,让学生数数,然后依次增加,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地观察看到数字的增长[3]。或者组织学生圈定桌椅,让学生数桌子、椅子的数量。课程的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数数家里的椅子。通过创设实操情景,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数字的理解,且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旺盛特点,在课堂中设置具有悬念、矛盾的问题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为什么”的引导下,能够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以故事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在“1~5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可以“丢失的小猪”故事开展教学,当饿狼冲进小猪第五,小猪四散而跑,此时还剩下三只小猪,那么“丢失了几只小猪?”。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注意力不易分散,更为关键的是以热情的情绪进入课堂,能够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动画、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日常,数学知识当中很多都是枯燥、无聊的符号,而借助故事的形式,能够生动、形象地进入认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