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异质性通过人才分类效应、企业自我选择效应所产生的经济空间关联影响地区生产效率差异。使用2006—2007年全国28省份数据进行面板估计,结果表明:企业异质性越高,地区的生产效率越高;人才分类效应和企业自我选择效应是企业异质性影响地区生产效率的中介变量;人才分类效应以及企业自我选择效应越强,地区生产效率越高;地区的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力资本并非像以往的研究中所指出的对地区生产效率影响显著为正。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需要对地区的企业异质程度进行适时调整,同时需要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进行适当控制。
[关键词]企业异质性,区域发展差异;经济空间关联,空间溢出,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生产效率,产业地区转移,空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政策,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尽管国家对中西部等地区给予了大量补贴和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区域政策较少关注企业异质性和经济空间的关联性问题,导致实际政策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
区域间存在经济空间关联性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关联最重要的主体,促进了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在现实经济中,企业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而企业异质性的存在会从影响企业和人才在空间的流动(即企业异质性会引起人才分类、企业分类等)而加速区域分化,导致区域生产效率出现显著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大量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本质上而言,这类转移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效率并没有随着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提高,因而成本变得相对较高,因而不得不选择迁移到成本和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比如,从2005年开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分类效应”的集中体现。从产业跨区域的转移中不难发现,这种转移会通过劳动力和企业的跨区转移来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关联。
从微观视角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差异,必须从企业层面解析企业空间迁移、产业地区转移及由此引致的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特性,并探究企业异质性导致的区域生产效率差异的内在机制,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 文献回顾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指出,即使初始阶段地区完全相同,随着区域间贸易成本的下降,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产业在空间上也会出现集聚,区域也会产生分异。但是,这并非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全部。Baldwin&Okubo研究认为,如果考虑企业异质性,则可以进一步发现以企业生产效率差异为表征的异质性企业会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地区生产效率的差异。这种因异质性企业的存在而带来的区域差异,在城市生产效率中同样十分显著。
传统经济学研究中通常假定消费者和厂商是代表性的微观主体。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这样的简化的确为经济学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但与此同时,这种假设也导致消费者和厂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无法得以体现,最终导致部分研究结论出现偏误。所幸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异质性理论已经引起经济学界广泛关注。以Bernard为代表的实证研究首先发现不同生产效率的企业在对外出口和投资方面有着不同的选择,仅有高效率的企业选择出口商品,而较低生产效率的企业则选择在本国生产经营。Melitz也在垄断竞争框架下纳入了Hopenhayn动态产业,从理论上严谨地分析了为何高效率企业会进入国外市场经营,生产效率较次的企业会选择本国经营,而生产效率最低的企业会退出市场,形成了“异质性贸易理论”。
有关异质性企业的内容,很快在相关学科得到发展。比较典型的是和新贸易理论同源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加入异质性企业后得到了以往新经济地理学中不存在的一些结论。比如,Baldwin&Okubo在经典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异质性企业后发现,生产效率会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企业的“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会导致区域差异的出现。采用芬兰地区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Bckerman&Maliranta的研究也证实了该理论的核心部分,即异质性企业是导致地区生产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有关Baldwin&Okubo理论研究中的“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对地区生产效率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并不多见。“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在空间上重新选择区位,这也导致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关联性会得到强化。
以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指出,劳动力的流动会改变地区购买能力而形成本地市场效应,从而劳动力的流动吸引企业进一步地跨区域迁移。如果将劳动力区分为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并允许两者同时迁移,在区域之间的贸易成本相对较高时,则两者同时在某一地区集聚;而在区域贸易成本相对较低时,则高技能劳动力仍然在原来集聚的地区聚集,而低技能劳动力则会重新选择地区。换句话说,这种不同类型技能劳动力的区位选择是不一样的,最终低技能劳动力聚集在一些地区,而高技能劳动力聚集在另外一些地区。从我国的现实来看,伴随着制造业不断向中西部迁移,劳动力回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劳动力的空间分异现象也越发明显。
企业异质性通常会导致企业间生产效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企业贸易行为和区位选择行为出现差异。在地区市场规模和生产效率存在差异时,高效率的企业会更加倾向于向具有更大市场规模和更高市场效率的地区迁移,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企业异质性和区域生产效率的文献中普遍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现有文献中对企业异质性有着较多论述,但是并没有对企业异质性进行估算;第二,异质性企业是因,区域生产效率差异是果。但是,在现有文献研究中,企业异质性只是地区企业间生产效率差异的描述,通常直接使用“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作为影响地区生产效率差异的因,这本身就存在问题。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在两个方面做出突破:第一,对中国工业异质性企业异质程度进行估计,对企业异质性与生产效率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第二,以“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作为中介变量,通过两步回归得到企业异质性对区域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区域生产效率差异的根本原因。鉴于现有文献对“异质性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从经济空间关联视角,分析企业异质性对地区生产效率差异的影响,这也是本文不同于以往文献的重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