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发表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作为农业大国,“农者之耕”奠定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士者之读”涵养了修身立德的精神。在横亘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耕”与“读”并行并举,相促相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生活图景与文化基因,构成了古代文人安身立命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瑰宝,亦凝聚成了绵延至今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教育智慧,乡村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耕读的传统烙印在现代化发展及精英教育等元素的裹挟中走向式微,映射到高等农林论文发表教育中,直接表现为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知农爱农为农思想淡化等问题,这些都对新时代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耕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时代,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推动大学生实现从学农知农到爱农的成长。
传统农耕社会“耕”与“读”的呈现方式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鸿沟,但是精神内涵却保持了延续性与传承性。现代农耕劳动,传统的满足生计的基本需求在个体中逐渐削弱,而其本身所蕴含的品德培育、价值传承和启示意义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凸显,而这正是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功能使命。
二、高校耕读教育应实现三个层面的现代转译
1.开展以知农爱农为前提的农耕劳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实施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作为重要育人媒介,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丰富劳动体验、增强劳动品质。涉农高校全面推动大学生参与农耕劳动,既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弘扬延续,更是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论文发表重要基础。
2.实施以学农为农为目标的精神激发。要将学农为农贯穿到涉农高校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涉农高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爱农村、爱农民”的核心是“爱”,是对农村农民的责任与情怀。要通过耕读教育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业,不断激发学生投身农业、服务乡村的责任感。
3.推动以强农兴农为使命的农业现代化探索。新时代涉农高校的“耕读”,实际上是“耕”与“读”彼此关联、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过程,新时代的“耕读”是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是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结合,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高校实施耕读教育要推动多种论文发表教育的融合
高校开展耕读教育要与现有育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更完善、更具中国特色与现代农业特色的育人论文发表体系,探索新时代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德的重要实现途径。特别是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1.耕读教育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青年学子的吃苦奉献精神及勤俭节约的意识,在走进农业生产一线中真正知农爱农,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
2.耕读教育需要丰富而深入的文化教育,耕读教育不是单纯知识和科技的教育,而是以心传心的修德开慧的文化传承教育。通过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与三农情怀融合,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进而塑造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
3.耕读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的科技探索与科技教育,通过论文发表专业教育与耕读实践的碰撞,提升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献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心,实现在耕读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