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打造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创新提出以耕读为特色、以劳动为媒介,具体通过“开设一批课程、编写一本教材、建设一个基地、培训一支队伍、打造一系列活动”等“五个一”工程,构建了知识、认知、实践、文化四个维度的劳动发表论文教育框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对全校学生耕读教育的全覆盖。
一、发表论文诠释耕读时代内涵,实现全年劳动教育不间断
制定出台《中国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找准育人定位,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将其入方案、入课程、入实践、入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耕读文化,涵养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学校设立1学分、32学时劳动必修课程。在思政理论教育中设立劳动教育专题,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全校各专业实习实践课中自主设置劳动认知教育与劳动锻炼,提升学生专业发表论文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学校把9月定为“校园劳动文化月”,并将启动日定在每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突出农耕特色。开办“播厥百谷,藏种于民”“玉汝于成”等专题文化展览,为打造耕读文化校园开创良好局面。
二、深挖耕读文化资源,打造优质课程教材体系
开设“大国三农”“农业总论”“乡村振兴:发表论文理论、政策与实践”等20余门耕读特色、农业特色的核心通识课程,突出农耕文明、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等主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加深对国情与农情的认识,弘扬耕读文化,厚植“三农”情怀。目前已有84所高校引进“大国三农”课程,累计选课人数1.8万人次,学习强国平台的网络点击量突破300万。
牵头联合各农林高校组建高水平编写团队,打造新时代首部耕读教育读本———《耕读教育十讲》,系统阐述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发展、传统耕读文化的现代更生与时代价值,为涉农高校学子乃至全社会输出优质的文化资源。
三、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践行勤耕重读知行合一
中国农业大学专项投入200余万元打造涿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351”劳动实践周实施方案:依托“耕读教学、田间实践、自主活动”三种形式、“农业认知、土地耕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劳动成果分享”五个环节、实现厚植知农爱农家国情怀、锻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精神品质的培养目标。学校近3000名2020级本科生作为“先行者”,组建“劳动生产队”,分批赴涿州开展耕读文化发表论文学习与劳动教育实践,在田野躬耕中出力出汗体验农事艰辛;在红色教育中感悟农业发展的变迁与农民生活的改善;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感受农业现代化前沿发展;在农业科技拉练中振奋投身“三农”事业热情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
四、发表论文完善机制保障,开辟劳动教育多元实施空间
构建了由主管校领导亲自挂帅,本科生院、学生工作部、团委、涿州实验场等多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引导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设计并逐步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其纳入学校发表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激发各级部门实施劳动教育积极性,保障育人成效。主动应对疫情,依托在线综合教育平台形成劳动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开展的有效探索。聘请名家开讲,构建专兼结合的百人师资团队,开展专项培训,提供专项激励,提高教师育人共识和专业教学水平。积极共享资源,在涿州为“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设立劳动教育共建基地,帮助其他高校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共同打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