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农业论文

广东省良种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广东作物良种产业化的现状与不足广东省种子产业经济实体主要来自国营种子公司、民营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转制单位或附设机构。也有一些省外和国外种子企业进驻广东,参与广东种子市场的角逐。目前,广东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330家,其中取得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70多家;取得蔬菜种子经营许可证的200多家;取得进出口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只有几家,有效区域为广东全省的不到10家,至今尚无一家有效区域覆盖全国。
  1.1从广东种子企业实际情况看,数量不算少,但大多数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低。有1/3的种子企业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种子公司的基础上,重新登记组建而成,人员多、素质低、机制不活、管理落后。列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一家,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5O强。
  1.2从广东种子产业链来看,良种的育繁推销大多相互脱节,良种的选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但科教附属单位往往缺乏企业理念,在体制、制度和机制上存在缺陷,市场营销或经营管理相对薄弱;国营种子公司和民营种子企业普遍缺乏研究和开发人员,科技储备不足,但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和销售渠道,其国营管理模式和家族管理模式的不足也很明显。
  1.3从广东种子产业科技含量来看,种子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作物种质资源等基础研究滞后,育种手段落后,政府的科研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政府的科研经费没有重点向基础性、公益性的种质资源、种子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方向倾斜,而过多投在极具商品性的品种选育上。广东省品种选育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且以常规育种为主,虽然还比较有效,但周期长、效率低、缺乏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和生理育种及先进的辅助育种技术手段。农业科研机构大多改制成为企业,院所的领导往往是项目的第一主持人,挂名企业现象已很突出,这种改制和新的不公平现象导致原有研究基础和中青年骨干人才流失。由于近年来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科技创新不足,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制后的研究所(企业)还存在制度性和体制性的缺陷,其结构不能真正发挥企业的功能,人才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使广东省培育的突破性品种少。
  1.4从广东省种子工程建设来看,政府投入建立有关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品种区试站、种子加工中心、良种场、品种引进中心和展示基地等种子工程建设已取得进步,但从种子企业自身来看,则大多数企业未建立种子质量的监控体系和技术保证制度,也未建立种子档案和制订原种和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种子制种和繁殖生产仍靠分散的各家各户来完成,在种子加工、包衣、储存和检测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东省种子的质量,制约了良种产业化的发展和提高。
  1.5从广东种业人才和种子学科建设来看,广东种业缺乏高级种子科学与技术及精通营销、管理和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广东高校尚未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从事种子行业工作的人才多从农学、园艺、林学、生物和生物技术等专业而来,普遍存在一些如法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对于种子学科理论和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有较大缺陷。在种子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已跟不上现代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
  2加快广东省现代良种化进程的一些设想与措施2.1尽快培植现代良种产业化集团目前,广东省至今尚没有一家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且经营许可证为全国有效区域的种子企业。广东省农科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广东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虽然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但因种种主客观原因,其下属种业单位(多以子公司、中心和分公司形式存在)分散独立经营,一时难于集中。广东省其他种业公司则主要由于综合实力不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省种业与全国较强的种业集团竞争明显居于劣势,在国际种业集团凭借其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对我省种子企业构成更大威胁的今天,培植组建现代种业集团已刻不容缓。我省种子企业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联合,使人力、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资源相互结合与优势互补,建立意愿目标一致的企业团队,培育科研开发、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即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现代种子企业。作为政府及其职能部I\'-JN从宏观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种子工程项目和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方面给以重点帮扶和倾斜,同时进一步落实《种子法》和实施我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创造更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市场环境氛围。

2.2加大良种产业化研究开发和投资力度广东省对于植物生产类为主的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的研究及投入相对于其农业大省来说是严重不足的,或者说是极不相称的,同时在这些研究和投入方面出现极不平衡,如在品种选育上,种质资源及其育种材料、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则相对不足。对于良种产业化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和不平衡上,缺乏对良种产业化链条的紧密配套研究,也缺乏对这种配套研究的认识和重视。如良种加工、包衣、包装和质量检测先进技术的配套研究往往被忽略或投入极少,重引进、轻消化,使一些引进的设备仪器不能发挥作用。今后要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和关键性研究的投入力度,这方面主要由大学和省级科研院所来完成;奖励和激励种子企业对品种选育的研究和其他体现商业利益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尽快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交易平台;继续倾斜科教单位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或多方合作;鼓励引进国外种业集团来投资和合作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原种、亲本及其提纯和品种制种或繁种的基地建设,要解决企业仅依赖于农户分散繁种与制种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否则企业的种子质量和产量很难得到保证,知识产权也会因此而流失。
  2.3加强种子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我省种子企业绝大部分是国营企业或者家族企业,只有个别是股份制企业、少部分是由科研机构和大学创办的或改制的企业,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吸纳人才,也难于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只有建立健全股份制、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化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目前一些科研单位行政领导兼职挂帅、众多职工(或主要骨干)一起入股、院所控股的股份企业,也难于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健全的产权明晰的股份制,或者仍是领导兼任总经理的全民所有制种子企业,实际上这些并非是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企业。政府要促进建立产权明晰、法人股对资产有相应代表权及其权力有清晰界定、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股份制种子企业,主办单位和入股人首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种业经济实体、开发经营部门和企业自身要加强和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及其创新,整合和调配其内外可资利用的一切有用资源,使之优势互补,加大对新品种等应用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广东种业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方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2.4加强热带亚热带特色种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广东近年来在种子学科建设方面已见劣势,远远落后于北京、浙江和山东,甚至落后于其他周边的一些省份,这对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广东省种业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政府要推动我省高校在已有农学、园艺学、林学、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整合校院内外的有关教研资源,设立单独的种子学科,开办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和院系,大力开展热带和亚热带特色的种子科学理论与有关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可首先在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调研与协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参与,尽快促成我省现代种子产业自已的学科建设,以满足其产业需要并赶上先进省份,使之成为热带亚热带种子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研究、教育和培训中心,支撑我省种业大发展的新时代。
  2.5改善广东种子市场的营商环境政府及职能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种业体制、依法行政和加强行业管理,改进省种子协会的工作,使该协会真正成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并为之服务的行业协会;加快落实《广东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实施细节,依法推进我省种子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进程;加强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种业信息服务体系、良种审定登记与推广体系、保障体系等的建设和服务企业的工作,造成一个宽松而有序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促进我省种子企业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李育军,卢文佳,郑锦荣.试谈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广东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国种业。2001,6:17—18
  [2]李育军,龙卫平,卢文佳,郑锦荣.现代蔬菜种子产业化的技术策略.中国种业,2002,2:15—16
  [3]李育军.广东水果产业的发展战略初探.中国种业。2005,4:16—17
  [4]谢悦新.我省种业的现状与今后发展思路.岭南蔬菜产业,2003,1:3—6
  [5]李恩普,闷祥升.中国种子企业与产业发展.中国种业。2005,1:5—6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