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野生分离得到的8个羊肚茵(Morchella)茵株在菌丝生长、茵核产生、出菇产量和子囊果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主产区的栽培品种——川羊1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本地日光温室栽培的羊肚茵菌株M—S1。
关键词:羊肚茵,野外采集,驯化,栽培试验
羊肚菌(MorcheUa),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蘑,是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似蜂巢,也似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
世界上记载的羊肚菌共有28个种121,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地区,其中我国记载羊肚菌属有11个种。100多年来,人们针对羊肚菌的驯化栽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中1986年美国的RonOwer率先实现了羊肚菌的室内栽培。20世纪初,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借鉴Ower的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羊肚菌大田栽培。随后,羊肚菌栽培在我国多地掀起了热潮,栽培面积一度达到1560hm2,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可以广泛用于人工栽培的菌株主要属于黑色羊肚菌类,例如梯纹羊肚菌(MorcheUa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septimelata)t湖。其中,梯纹羊肚菌目前在我国羊肚菌栽培中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羊肚菌分布范围广泛,野生种质资源丰富,羊肚菌驯化潜力巨大。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
试验采用的羊肚菌菌株和来源如表1所示。
1.2培养基和培养料配方
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培养料配方为小麦60%、木屑20%、草木灰18%、石灰2%,含水量60%一65%。栽培种配方为木屑65%、小麦30%、腐殖土3%、石膏1%、白灰1%。
1.3栽培种制作和栽培管理
按上述配方配料,采用17cmx33cm(折幅×长度)的聚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后料柱高20cm,每袋装湿料1.2蝇(折合干料0.48kg)。高压灭菌2.5h,冷却后在接种箱内接种。在20℃的培养室内发菌,20d初长满菌袋,开始播种。播种前先将土地浇湿,耕翻1遍,按每公顷添加干木屑约15000kg,将拌水灭菌后的木屑撒在土表面,然后将羊肚菌菌种揉碎,撒在土面,再耕翻l遍,做畦,喷水,控制温室内温度在18℃~20cC。10d后,畦面返白后放置扎孔的营养袋。营养袋内培养料配方为稻壳70%、小麦29%、石灰1%。
1.4试验方法
试验共选择9个菌株。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制棒接种后,定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发菌情况和鲜菇产量等。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试管中的生长情况
表2所示为25。C时,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试管的生长情况。
25℃条件下,M—H5、M—H2、川羊1号的菌丝在PDA试管内生长速率最高,分别达1.41cm·d~、1.42cm·d~、1.41cm·d~,但3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M—x1菌丝生长最慢,仅为0.30cm·d~。其次为M—HLl、M—S1,分另0为0.52cm·d~、0.60cm·d一,且二者差异不显著。M—H3、M—H2、川羊1号的菌丝呈白色,微黄;其余6个菌株的菌丝均为灰白色,但M—Sl菌落中心呈微黄色。除M—Xl外,各菌株的气生菌丝均较少,且贴壁生长,粗壮或细密。
2.2不同羊肚菌菌株菌丝的菌核形成情况
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平板上菌核的发生情况如表3所示。
9个品种中,川羊1号菌核形成最多;M—H2菌核形成较多;M—S1和M—H3菌核形成较少;M—X1、M—H1、M—H4、M—HLl菌核形成很少或几乎没有。在能形成菌核的6个菌株中,除M—H5和M—H3,菌核呈黄褐色外,其余均为黄白色。从菌核发生类型来看,M—H5和M—H3的菌核呈零星分散分布,M—H3的菌核分布极为分散,其余菌株的菌核分布均较为集中。
2.3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子实体性状
对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子囊果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得出,与川羊1号相比,M—S1和M—x1单菇重分别达到52.03g、51.65g,均高于对照。除M—Sl外,其余菌株的帽柄长度比均小于川羊1号。6个菌株的子囊果颜色均呈黑色。M—H2的子囊果性状为圆锥形;M—H5、M—H2的子囊果性状为钝圆锥形;其余为纺锤形。综合来看,M—S1的子囊果较为美观。
2.4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出菇产量
对不同羊肚菌菌株的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
川羊1号的鲜菇产量和干菇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895kg·In之、129.47g·in。2。M—S1的鲜菇产量、干菇产量次之,分别为0.815kg·m之、119.84g·m-2。二者差异不显著。川羊1号的子实体鲜干比为7.65,M—s1次之,其他菌株均大于二者。因此,就鲜菇产量、干菇产量、子实体鲜干比情况看,M—s1与川羊1号相当。
3结论
羊肚菌在我国分布广泛,南至广西、广东、浙江一带,北到新疆、内蒙古、吉林一带均有野生羊肚菌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都适宜于羊肚菌栽培生产。虽然研究表明,大多数分离菌株的菌丝体、菌落形态差异不大,大多数分离物在适当培养基上都会产生菌核。但野生分离得到的羊肚菌菌株的菌丝形态、菌核形成等并不完全相同,例如M—Sl与栽培菌株川羊l号菌丝生长情况和菌核形成基本相同,但M—x1菌丝生长情况与川羊1号不同,M—H5、M—H2、M—H3的菌核形成与川羊1号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菌核形成的多少和是否出菇无相关性。野生分离得到的菌株不一定能够栽培出菇,而且即使能够栽培出菇的菌株也不一定会高产。研究表明,羊肚菌黑色种类较易出菇㈣,黄色种类大多为共生,不易出菇。即使是可以出菇,除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外,其他菌种的产量均很低。因此对于羊肚菌菌株必须经过大量筛选、出菇试验以后才能用于实际生产。
综合不同羊肚菌子囊果的性状和产量来看,M—s1可以作为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羊肚菌品种。
参考文献:
【1】邢湘臣.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羊肚菌(J】.国土与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