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不充分背景下所提出的统领中国“三农”发展的最新纲领,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回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基础上,梳理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产业振兴,农村产业振兴需要不断拓宽农业多功能,大力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助力农村三产融合,实现农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多功能;产业融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涉及到我国的国民素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传统农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经营面积小、收入来源单一。传统的小农经济只能解决温饱,面对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使得农业农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为补齐农业农村这个短板,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新农村建设时期所提出的“二十字目标”的战略升级要求。由于之前的工农剪刀差,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城乡二元结构。乡村振兴就是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将农村建设成为同城市一样有吸引力的区域,要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融入乡村,就必须走产业融合之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50年代末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再到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经历了4次体制变革,在前3个阶段,由于一些政策决断的失误,贫困一直困扰着农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承包制在我国农村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家1982—1986年连续5年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农产品产量保持了多年连续增长,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80年代后期,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将投资引商的主体转向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工农“剪刀差”,农民生活再次陷入区域性的贫困陷阱之中。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200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焦点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增产了,农民也增收了,同时,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村也变绿了。但是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使乡村能够赶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三农”全面发展的顶层设计,建成农业强国是我国对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最大愿景。振兴乡村产业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走向一元化的关键一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不断拓宽农业的多种功能来挖掘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拓宽农业多功能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城乡二元导致乡村逐渐走向衰落。在现代化大工业的推动下,城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比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更有吸引力,导致大量农民转向城市就业。由于城市产业集聚的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转向产业群,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少人才、物力、资金等要素的支撑,农村产业发展潜力始终难以挖掘,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出现了“三留守”、大量土地闲置、空心村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为代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城市快节奏生活压力的不断积累,“城市病”现象开始慢慢浮出水面,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追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兴旺就是要通过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单个农户经营同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农村才有好的就业机会,农民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点就是城市有多产业支撑,而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单一的种植(养殖)业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型改革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品质化、高端化和有机化。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农村三产全面发展的新趋势。把农村产业与城市大工业进行有效地衔接,不断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从各国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发展初期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位置,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提供了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成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出的比重越来越低,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开始对农业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业通过自身的自然生产和人为的干预生产,形成自然与经济的双生产模式,所以农业具备多功能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2.1农业的经济功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都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农业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产品和就业,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的主要方面。由于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波动,越来越多的人口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影响,我国农业还有提供就业的功能。农业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可以转移到非农产业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民以食为天,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自我供给的生活方式来维持生活,当生产的农产品超过自己生活所需时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
2.2农业的生态功能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绿色植物通过碳循环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有机物,并提供氧气供人类生存。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农业将植物培育为人们所需要的绿化产品,可以改良空气质量。将生态建设同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观点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不同的科技手段,发展特色的高收益现代农业模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的绿色食品,通过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消费,“逆城市化”将加速推进。
2.3农业的文化功能文化是一种事物发展的积淀。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农业经过上万年的发展形成了区域间不同的所特有的农业文化。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水等自然元素,农业文化源自于自然界、壮大于自然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不断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等新型的产业。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文化多元化国家,通过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多功能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丰富的文化底蕴来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农业农村工作。
2.4农业的政治功能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因此可以认为农业的发展状态决定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社会稳定,农业的发展现状对每个人的利益都有直接影响,农产品供给不足会带来社会动乱。农副产品是一个国家战略所需的物资,当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丰裕时,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当战略储备物资不足时,国家抵御风险能力弱,极易引起国家社会动乱,导致经济瓦解、人民生活陷入痛苦之中,进而使国家政治陷入困境。由此可见,农业对政治动乱有一定的缓冲功能。
2.5农业的社会功能三大产业有各自不同的行业范畴,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力差别巨大,这就导致了产业间所能提供的劳动岗位相距甚远。由于第一产业(农业)处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基础地位,所以当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达到饱和状态时,冗余的劳动力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便会流向其他产业部门,使得产业间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了其他行业的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粮食自古就是带动各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农产品安全关乎着每个人的生活。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为保证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国家提出了18亿亩耕地红线。产业间劳动力是可以互相流通的,因此,理想状态下,当农业产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产生冗余时,剩余劳动力会流动到其他产业,但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并不能有效地完全转移,就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人们的需求水平提高时,农产品的品质、口感、安全系数越来越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就要从农产品的供给侧加大力度发展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同时人们的精神需要不断地显现出来,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农村正好可以提供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它也能衍生出一系列的新型产业。农村六次产业革命就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产业,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结合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创新发展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由于地区间自然环境的不同,农业的各个功能之间存在着地域差距,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种类状况等的差异,提炼出各个功能在该地区的主次关系,通过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特点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3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农业农村就是不断地将农业与其他行业有效地结合,通过拓宽农业多种功能,把农业产业链向其他产业不断延伸,通过合理地配置相关资源不断对价值链进行升级,通过不断地体制机制改革来完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农业模式、农业特色文化传承模式和互联网+农业模式。
3.1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是通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高效益的新模式。生态循环农业重新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农业和衍生出的农村二三产业相结合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各地区农业发展状况构建特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挥各地区优势产业,实现农业有效供给和环境的有效治理,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将农产品不断地深加工,实现农业低成本、高收入、高就业的优势,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
首先,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要技术手段的支撑,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喜欢在繁华的大都市就业,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农村工作,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有效地在农村得到推广应用。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更需要资金的助力,农村的金融水平低,很多生态农业所需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导致一些有条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地区并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布局。另外,农民意识的落后也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个重要障碍,单一的农业生产相对于循环农业来说成本要低得多,农民害怕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低下,往往都会选择投资少的单一农业生产。
3.2旅游观光农业模式观光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产业和田园风光为依托,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兼容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观光农业以改变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状态为目标,通过开发旅游观光农业不断扩展农业的功能,使得农民改变对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及产出率低的小农经济的依赖,使其走上高技术支持、长产业链、高收益的现代农业模式。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发展农村服务业、建筑业、金融业和手工业等相关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出打工者返乡就业。我国农业资源门来齐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条件相对成熟,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工作、生活压力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田园风光观赏性农业。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就是要提供给游客舒适安逸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但是目前很多乡村的观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到乡村旅游景点后发现基础设施太过落后,不能满足游客一些高标准的生活需要,难以对游客进行二次吸引。其次由于城市与农村服务水平的落差往往使来自城市的游客感觉到不适应,这样会导致游客对景点的评分大打折扣,不利于旅游业的更好发展。城市居民都是为了体验不同于城市景观的模式而选择去乡村旅游,但是由于乡村观光旅游模式形式单一,大量复制城市景区的建设和规划,这样就不利于乡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一般都是村集体的土地,这样导致乡村旅游用地面积少、功能过于单一,很难发展乡村旅游景点的规模效益。
3.3农业特色文化传承模式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们追求田园风光的需要,要通过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多样化农耕文化。工业和服务业推动城市越来越快地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的一些传统文化和古建筑都被逐渐吞噬。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特色文化传承不仅可以保护乡村文化,还可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农业特色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农业文化传承模式就是要不断地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由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并不能完全发掘和创造当地的农业文化,这样导致农业文化底蕴不足,人们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并不能掌握到农业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农村文化创新的人力资源不足,不能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离开农村去城市奋斗,缺少本土的年轻一代传承农业文化。当前我国国民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旅游景点都出现过对文物的破坏现象,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在发展农业文化传承的现代农业模式时,还需要有资金的保障。
3.4互联网+农业模式互联网农业是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与互联网的平台紧密联接起来,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农业合作社+村集体”作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方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型模式,在大数据作用下,智能农业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精准管理,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消除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农产品卖难买难等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互联网+农业模式不断地延伸出一些新的产供销模式,对农业六次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农村电商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衔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业多功能性。互联网+农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注入新血液,通过降低服务成本引进投资商向农村投资。
互联网+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式,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来说,他们世代所传承的传统思想导致他们、不能很快地接受互联网农业。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这一新事物,但还是有一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互联网是高科技的产物,要在农村发展好互联网就必须要有好的技术支持,通过构建完善农村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当前在农村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后交通和物流体系。互联网+农业发展必须要依靠龙头企业牵头、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户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农业功能扩展的发展态势。
4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都存在着一些发展的问题,但是基本都是由缺少资金、科技创新不足、人才匮乏和农民意识不足这几个方面所导致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不断创新加快农村投资引商的优势,让大型城市企业入驻农村,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现象。科技创新不足就要通过政府指导,联合各大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支持和创新,通过不断地扩展农业功能,大力推动农村的发展新模式。对乡村的本土群众实施技术培训,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断吸引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发展,解决农村人才问题。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村级干部和党员要不断的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调动农民的意识不断转变,让多功能农业模式的发展理念家喻户晓。通过不断地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独特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将农业从单一的产业发展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