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Ⅲ期)疗效。方法:选择6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周期为2周,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UAC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己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白蛋白(GA),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A、mALB、UACR、Uβ2MG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AG无明显改善,对照组的NAG及Cys-C无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GA、mALB、UACR、Cys-C、NAG均明显改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Uβ2MG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能够更早的使患者血糖达标,改善血糖波动,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肾功能,有效的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主题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胰岛素泵,黄芪注射液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DM)较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它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心血管风险息息相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存在较多合并症,治疗难度大,花费高,患者生活质量差,因此早期治疗糖尿病肾病对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至关重要。糖尿病肾病Ⅰ、Ⅱ期起病隐匿,临床上较易漏诊,糖尿病肾病Ⅲ期,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是疾病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期特征是尿白蛋白排出量比正常人略高,尿白蛋白排除率(UAER)持续升高20~200μg/min(相当于24h尿白蛋白30~300mg,或尿白蛋白:肌酐30~300μg/mg),GFR开始下降,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及肾小动脉玻璃样变。本研究旨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治的68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治疗组32例。DM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肾病Ⅲ期诊断依据以Mogensen分期为主:3个月中两次检查24h尿白蛋白排除率(UAER)都在30~300mg/24h(20~200μg/min),且血肌酐(Scr)<133μmol/L。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尿蛋白增多:包括药物性肾损害、原发性肾病、尿路感染、发热性疾病、糖尿病酮症等;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糖尿病肾病Ⅳ~Ⅴ者;原发性高血压等。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41~66岁,平均(51.4±1.8)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0~64岁,平均(55.1±1.5)岁。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饮食、运动教育,控制血脂、血尿酸等其他基础治疗。治疗组予美敦力Minmed712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初始日剂量0.5~0.8U/kg。以胰岛素全天量的40%~50%作为基础量,50%~60%定为餐前大剂量,同时给与黄芪注射液30ml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输1次/d。治疗期间监测每日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对照组给予“诺和锐30注射液”,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依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
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UACR),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己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糖化白蛋白(GA),血清胱抑素C(Cys-C)。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则认为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肾病系列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LB、UACR、Uβ2MG、NAG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观察组的NAG无明显改善对照组的NAG及Cys-C无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GA、mALB、UACR、Cys-C、NAG均明显改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Uβ2MG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讨论
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患糖尿病概率为11.6%,约1.139亿人,其中约有20%~40%发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增加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随着疾病进展,尿白蛋白排泄逐渐增多,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最终肾脏出现不可逆转性损害,需长期血液透析或肾移植;而肾功能的逐步下降往往伴随着心血管风险的同步上升,故也可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视为心血管疾病及肾功衰竭的红灯,因此监测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研究疾病和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涉及多方面,包括糖代谢紊乱,多元醇通道激活,糖基化终末产物,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长期高血糖一方面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足细胞损伤,蛋白滤过增多,沉积在系膜区及肾小球基底膜,此后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导致糖化产物增加,引起细胞外基质发生质和量的改变,多元醇通路激活,肾脏内山梨醇增加,炎性细胞因子、巨噬细胞浸润,促使足细胞凋亡、脱落,破坏了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导致肾脏入球及出球小动脉硬化,这些因素最终引起了结节性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UKPDS及DCCT均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减少UAER的出现,延缓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另外,在临床上虽然经常使用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但它却不能全面的反应血糖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而血糖波动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研究与持续性高血糖相比较,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细胞凋亡、DNA氧化损伤。血糖的波动使肾小管间质细胞生长、细胞因子的分泌、胶原合成受到影响,从而加重肾间质纤维化。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氧化应激,而急性血糖波动更能促进氧化应激,加重血管内皮损伤,显著减少内皮细胞PGI-1与NO的含量,同时增加丙二醛,诱导胰岛β细胞的凋亡,加重病情。然而,早期使用胰岛素泵可以更加精细、个体化地模拟人体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有效减少血糖的波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其“微量”和“持续不断”的基础胰岛素分泌特点,可以有效地控制空腹高血糖,“快速”和“高峰”的餐后胰岛素分泌特点,可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同时,胰岛素泵注射位置固定,患者吸收稳定性好,使血糖尽快达标,基于这些优势,部分人群启用胰岛素泵可恢复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糖尿病肾病可归于祖国医学中“消渴”“水肿”“肾消”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消渴病久,气阴双虚,久病入络,痰、瘀、湿等相互胶结,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藏精不能。早期阶段以脾虚为主,兼有肾虚,瘀血、痰浊、湿热为标,故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益气养阴健脾尤为重要。黄芪乃补气健脾之要药,《中国药典》有关记载:“用于气虚水肿,内热消渴”。黄芪注射液中主要含有黄芪多糖、黄芪皂甙、生物碱、多种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调血糖,改善糖脂代谢,扩张肾血管,提高肾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肾小球基底膜修复等功能,并且能够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减少细胞凋亡,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失,稳定肾小球裂孔隔膜分子和电荷屏障,维持足突的功能及形态,从而减少尿蛋白量,改善肾功能。李辉等发现黄芪注射液能够通过调节血管活性因子,降低ET-1、TXB2,升高NO、CGRP,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肾脏内微循环,保护肾功能。
本研究再次证实胰岛素泵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够保护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减少血糖的波动,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改善肾功能,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故值得在临床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