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银花痛风颗粒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均给予饮食、运动健康指导,治疗组使用银花痛风颗粒(院内制剂)治疗,通过与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药物组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8%,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治疗组病人血尿酸、血沉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较对照组也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感缓解更明显,长海痛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结论:银花痛风颗粒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湿热蕴结型)较西药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有明显改善。
主题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疗法,银花痛风颗粒
痛风性关节炎,指一组仅见于人类的异质性疾病,本病是因尿酸盐异常沉积所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不足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发展而来,本病与其他炎性关节病类似,其病理过程中有大量炎症因子释放,造成关节周围组织炎症、软骨破坏等病变。病理研究表明,在痛风性关节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中都检测到异常水平的IL-1β。临床上常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主要表现为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等,严重者可见患病关节致残,甚至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相关性。越来越多的临床流调数据表明,本病在我国发病率在近二十年发病率有显著增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轻化的新特点也十分突出,有可能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号代谢病。我科在临床中使用根据裴瑞霞主任医师经验方制成的院内制剂银花痛风颗粒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次的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科就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湿热蕴结型)患者,共治疗112例。全部病例符合西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西医诊断标准《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010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及中医湿热蕴结型的诊断标准者;对照组:患者56例,男46例,女10例;年龄23~63岁,平均(47.2±4.6)岁;发病部位第1跖趾关节43例,膝关节10例,踝关节3例。观察组: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20~67岁,平均(48.9±3.1)岁;第1跖趾关节41例,膝关节9例,踝关节6例;所有入组患者本次急性发作病程均在4d以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血尿酸、白细胞计数、体温及关节功能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并在1个月内未使用任何治疗痛风的中西医药物,2个月内未使用激素类药物。
诊断依据:①症状:突发性关节疼痛,发作前多喜食肥甘厚腻食物,疼痛剧烈,尤以夜间为甚,遇冷则舒适,活动受限,患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拒按等典型关节炎发作表现,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②血尿酸、血沉均增高;③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排除合并有心、脑、肾系统的严重原发病;排除合并有系统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其他风湿类疾病者;排除有严重关节畸形者或出现多处痛风石的患者;剔除在试验期间自动退出或未完成本次临床观察者;排除对本次临床观察所用药物过敏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者。
2治疗方法所有入组患者低盐低脂、低嘌呤饮食,日饮水2000ml以上及禁酒等健康指导。
所有治疗组患者予口服银花痛风颗粒(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玄参、当归、生地、炒白芍、生甘草等,西安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陕药管制字[2001]第1711号),每次1袋,3次/d,冲服。对照组患者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国药准字H10960217)1粒,2次/d,口服。两组患者7d为1疗程。入院前、入院第7d检查血尿酸、血沉、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3疗效标准参照《新药(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有效、无效等3个级别,再计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血沉、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长海痛尺”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感的数据比较。
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卡方±标准差表述,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8%,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血沉、肌酐、尿素氮等比较治疗组患者血尿酸、血沉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较对照组也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见表2。
讨论
痛风、高尿酸血症均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中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生化基础,也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环节,高尿酸血症的积极诊治能大大降低高尿酸血症患者向痛风的发展。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几大类药物。临床为大家熟知的别嘌醇、秋水仙碱副作用较大,除了引起腹泻、呕吐,重者还会出现痉挛性腹痛等不良症状。静脉注射秋水仙碱还可能出现肝坏死、局部组织坏死等。别嘌醇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更为凶险致命,安全起见,使用前期如进行别嘌醇基因检测,需要患者在服药前额外支付近千元的费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诱发严重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副作用;对于非甾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也常用激素来控制疼痛,但大剂量激素很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等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后,病情反复的情况多见,长期服用,则可能引起血糖、骨质破坏,甚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不良反应;更多研究表明,IL-1β作为体内重要的炎症因子,发现其在痛风性关节炎所引起的关节损害中也有关键意义,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眼生物制剂,起效快、不良反应少、骨关节保护等优点被大家关注。有学者们已经对IL-1β进行深入研究,尝试应用抗IL-1类生物制剂治疗本病,为治疗痛风带来了新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痛风的结局。但其高昂的价格极大地限制了临床的使用,很多痛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还在使用传统的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严重的不良反应、副作用往往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中医药作为我国数千年历史传承的瑰宝,历代医家均有使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记载,最早对本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将其归于“痹证、历节风、白虎病”等,《灵枢·贼风》记载:“⋯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不去,若有阳坠。⋯饮食不节,寒湿不时,⋯气血凝滞,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发焉。”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论有:“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热血得寒,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中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基础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又复感风、寒、湿、热之邪而致,人体气化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生浊,留滞体内,流注四肢关节、筋脉而发为痹痛。本研究临床观察所用的银花痛风颗粒(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生地、白芍、炒白术、砂仁、川芎、生山药),是根据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裴瑞霞主任医师经验方制成,裴主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之本为“阳气多,阴气少”,病之本在脾肾气虚,病之标为湿热之邪蕴结于内。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肾气亏虚,气化不利,寒湿之邪外侵,郁而化热、化火,湿聚成痰,从而变生湿热毒邪,化热伤阴,热灼血络,流注关节发为痛痹。本病的核心病机为湿热蕴结,湿热、痰浊、血热、阴亏交织为患。治宜清热利湿,凉血通络,健脾补肾。取《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之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止痛之义,重用金银花以清热解毒,辅清热凉血、补血活血之玄参、当归,加生地黄、生山药以补脾养胃、补肾涩精,增砂仁、炒白术以健脾燥湿、化湿行气,佐川芎、炒白芍以养血活血、缓急止痛,甘草为使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达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健脾补肾之目的。
临床观察中治疗组患者使用银花痛风颗粒,较对照组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在总有效率有明显改善,还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血沉等生化指标,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长海痛尺评分结果,中药组也有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传统中医药简、便、廉、验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中我们常建议药后症状缓解的急性期患者,除做好相关患教外,再嘱病患加服1疗程,以巩固疗效,或者在本病的缓解期辨证服用银花痛风颗粒,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理念,这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更有利于血尿酸的达标,降低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频次,减轻患者关节痛苦。
本研究临床观察只选用内服银花痛风颗粒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在今后的临床中,考虑在辨证辨病的前提下,坚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运用中成药内服、外敷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