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医学论文

磁共振3D FIESTA-C 联合3D-TOF 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3D FIESTA-C 联合3D-TOF 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磁共振3DFIESTA-C 3D-TOF 序列扫描的45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观察正常侧及三叉神经痛侧的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45 侧三叉神经痛侧中,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共36 ;正常侧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12 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 3D FIESTA-C 联合3D-TOF 序列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 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肿瘤、炎症等引起。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更为常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三叉神经桥前池内段受周围血管压迫有关。且近年来,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诊断及责任血管的显示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3D FIESTA-C 序列及3D-TOF 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及正常对照组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3DFIESTA-C 序列联合3D-TOF 序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5 例患者,年龄40 ~68 ,平均年龄51. 5,20 ,25 ,左侧21 ,右侧24 ,病程1~ 5 年。所有患者MRI 检查前均未给予任何治疗。

1. 2 检查方法

MRI 检查采用GE 3. 0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颅正交线圈。常规头颅SE-T1WI T2WI序列扫描后,采用3D FIESTA-C 3D-TOF 序列行三叉神经桥前池内段横断面扫描。扫描参数:3DFIESTA-C(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cycled, FIESTA-C)序列,TR 5ms,TE 1ms,层厚1mm,矩阵320 × 224;3D-TOF 序列,TR 12ms,TE35ms,翻转角15°,层厚1mm,平均采集次数1 次。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ADW4. 4 工作站进行后处理,3D-TOF 序列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得到三维血管图像。

MRI 图像由2 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判定,首先均经MRI 平扫图像排除由桥小脑角区及三叉神经周围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能,然后对三叉神经桥前池内段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压迫,血管接触部位及程度进行判定。影像学诊断标准:1)压迫关系:神经根与邻近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此血管的管壁厚度或神经血管接触部位示神经根有压迹改变;2)接触关系:神经根与邻近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此血管的管壁厚度;3)无接触关系:神经根与邻近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此血管的管壁厚度。

1. 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 0 软件包进行处理。两组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检验水准α =0. 05

2 结果

所有患者MRI 常规SE-T1WI T2WI 序列扫描均未发现占位性病变,三叉神经痛均为单侧发病,3D FIESTA-C 3D-TOF 序列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在45 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压迫关系12 ,26. 7%;接触关系24,53. 3%;无接触关系9 ,20%。正常对照组45 侧中,表现为压迫关系1 ,2. 2%;接触关系11 ,24. 4%;无接触关系33 ,73. 3%。统计分析将压迫关系及接触关系归为阳性,无接触关系为阴性进行数据处理,三叉神经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三叉神经与血管接触的部位分为三叉神经干近段(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近脑干1/3 长度区域)及远段(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远脑干2/3 长度区域)。三叉神经痛组中,表现为压迫关系(1)及接触关系(2)者共36 ,其中28 侧血管与神经接触点位于三叉神经干近段,77. 8%;8 侧血管与神经接触点位于三叉神经干远段,22. 2%。正常对照组表现为压迫或接触关系12 ,其中8 侧血管与神经接触点位于三叉神经干远段,66. 7%;4 侧血管与神经接触点位于三叉神经干近段,33. 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45 侧三叉神经痛者表现为压迫关系及接触关系者共36 侧中,相关责任血管有小脑上动脉21 ,小脑下前动脉13 ,其他血管2 例。正常对照组表现为压迫或接触关系12 侧中,与三叉神经接触血管有小脑上动脉8 例、小脑下前动脉4 例。

8.jpg 

3 讨论

3. 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

近年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理虽至今仍有争论,但目前较为广泛认同的是Dandy Gardner 在颅后窝的观察研究中提出的神经血管压迫学说,即三叉神经常被周围血管压迫牵拉,引起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桥前池段为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交换区,该区结构复杂,周围血管较多,与三叉神经根关系较为密切,如周围血管长期接触、粘连甚至压迫三叉神经根,可能造成三叉神经发生病理改变从而导致三叉神经痛。本研究中将三叉神经桥前池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及正常人的三叉神经与其周围血管间的关系。

3. 2 磁共振3D FIESTA-C 3D-TOF 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8(2).jpg 

常规MRI 扫描SE-T1WI T2WI 序列可用于显示局部病变,如桥小脑角区肿瘤、囊肿等。在常规序列图像虽可见三叉神经显示,但由于层厚一般较大,空间分辨率低,且由于血管流空效应,不易显示三叉神经与其周围血管间的关系。3D FIESTA-C是改进型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序列,其采用2 次射频脉冲激发来采集2 组回波,但这2 组条纹伪影位移的方向不同,2 组图像融合成最终的图像,条纹伪影即可被消除,有利于病变的显示。该序列图像上,脑脊液呈明显高信号,而神经、血管呈低信号,使神经、血管与脑脊液形成鲜明对比,又不受脑脊液波动的影响。虽然该序列所显示神经与血管信号差异较小,但根据其各自形态及走行特点易于分辨,从而判断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但当三叉神经周围缺乏脑脊液衬托或神经和血管伴行且相互贴近时,不易判断神经与血管是否存在接触关系及其程度。3D-TOF 序列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基于流入增强效应的MRA 成像方法,采用TR 较短的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射频脉冲的TR 时间远远短于组织的纵向弛豫时间,从而造成静态组织在弛豫时只有很小的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呈低信号,而快速流动的组织具有很大的纵向磁化矢量,呈高信号。因此,3D-TOF 序列图像上,快速流动的小动脉显示为高信号,而脑组织及颅神经呈中等信号,脑脊液呈低信号,可清晰显示两者间的关系。另外,3D-TOF 序列采用三维容积扫描,层厚较薄,空间分辨率较高,可进行多平面后处理重建,对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上下、左右及前后关系进行全面评价,并可重建出三维血管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责任血管的来源及走行。有作者利用西门子MRI 的相关序列得出相似的结论。但3D-TOF 序列亦有其不足,显示神经信噪比较差,对于慢血流的小静脉以及部分小动脉显示效果不佳。因此,3D FIESTA-C 3D-TOF序列可以互相弥补其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分辨神经和血管。本组病例采用1mm 层厚,可尽量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显示细小血管,45 例患者的三叉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均可清晰显示。

以往的研究对于三叉神经桥前池段与周围血管关系的分型并不统一,本文中将其分为压迫关系、接触关系及无接触关系。在45 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36 ,无接触关系9 侧。正常对照组中,表现为压迫及接触关系12 ,无接触关系33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后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后,才有可能发生三叉神经痛,正常人中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可存在接触关系,但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三叉神经痛患者血管与神经接触部位常位于三叉神经根近段。Kondos 等研究认为血管压迫点位于三叉神经根远段时,则不会发生三叉神经痛。本组三叉神经痛组中血管与神经接触点位于三叉神经干近段占77. 8%,而正常对照组中血管与神经接触点位于三叉神经干近段占33. 3%,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一致。

三叉神经关系密切的血管主要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等分支。小脑上动脉为距三叉神经根最近的动脉,许多尸体解剖资料表明三叉神经根与小脑上动脉有着密切接触关系,是造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血管。小脑下前动脉多从基底动脉下段发出后,在小脑中脚处形成血管袢,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与三叉神经有一定间距,但这些血管走行位置变异较大,如过度扭曲,从而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根,可造成三叉神经痛。本组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发现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其次是小脑下前动脉。

综上所述,3D FIESTA-C 联合3D-TOF 序列扫描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而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