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这个概念提出的初心是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上第一家胸痛中心出现在1981年美国巴尔地摩地区的一家名叫SI。ANGI。E的医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中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一种标杆。与以往传统的胸痛性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取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质量标准。
非创伤急性胸痛致病原因众多,严重性、悬殊性各不相同,所以是急诊常遇到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致命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中国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但在中国,非创伤急性胸痛的诊疗过程中却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1)缺少规范的急性非创伤胸痛鉴别诊断流程;(2)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不足与治疗过度现象并存;(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治疗延误;(4)虽然再灌注治疗与心脏监护病房(CCU)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AMI患者的生存率,但部分患者由于在就诊时间上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因此很多AMl患者仍发生心脏破裂、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近年来,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急性冠脉综合征显然已成为居民劳动力丧失、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曾做过多项研究数据显示,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会被诊断为AMI,而大约70%的患者会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者并未发现存在有其他任何疾病,但是仍然有少数的患者可能由于未被发现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出院,导致患者失去救治的最佳时机而死亡。ChinaPEACE研究对2001年~2011年的13ooo例STEMI患者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AMI住院率明显上升并且入院24小时内抗凝抗栓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使用显著增加;虽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增加,但在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中十年间未见提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3受体阻滞剂应用不足,患者AMI病死率无显著降低。根据资料显示,虽然急诊PCI从2001年的10.2%增加到了2011年的27.8%,但溶栓治疗却从45.0%降到了27.4%,再灌注治疗严重不足,且没有改善。中国AMI注册研究初步结果也显示,在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STEMI中,进入医院到接受直接PCI治疗的门一球囊中位时间为165分钟,从入院到溶栓中位时间为130分钟,满足D—to—B<90分钟和D—to—N<30分钟的患者比例分别24.3%和19.6%,均远低于指南标准以及国外的80%以上的标准。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通过院内设立自己的胸痛中心,大大减少了胸痛原因的确诊时间,快速有效地对AMI进行再灌注治疗,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以及再次就诊患者的次数和再次住院患者的次数,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就诊满意度。与传统住院治疗相比,院内建设的“胸痛中心”采用了迅速、系统化的诊疗方案对胸痛的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医疗花费也与传统住院比较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急性非创伤胸痛的鉴别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治疗规范亟待改善。“胸痛中心”这个概念的提出正是为改善传统住院诊疗流程中的不足、优化传统住院诊疗流程而设计,在中国推广普及“胸痛中心”概念和迅速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迫在眉睫。
“胸痛中心”的建立不是医疗技术的突破,而是医疗急救模式的创新。胸痛中心不仅是为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而组建的医疗服务单元,更是转化医学时代不断完善的医疗模式伴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正是为了能够降低患者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促使胸痛中心的应运而生。胸痛中心的发展为中国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过就目前胸痛中心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和问题,相信通过广大医疗工作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之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机遇,从而能够更上一个台阶。胸痛中心的建设必将提高地方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同时为地方医院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最终的目的是让广大患者获益!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建设是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在中国整体推动胸痛中心建设和认证势在必行!
胸痛中心建立的相关问题评述
荆全民董海
摘要:胸痛中心能够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治提供有力的条件,代表着医院医学现代化情况的一种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它的建立需要集合医院急诊医学、心脏医学、医疗管理以及社会医学等多学科之间的资源,以达到快速实施救治,尽快进行患者转运或者就地进行介入治疗等目的,最终实现患者的病死率的降低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中国胸痛中心建立所面临的误区以及探讨相关问题,以期能够了解胸痛中心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胸痛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医疗服务模式,预后
胸痛主要是指患者胸部以及周边部位出现不适感,如果患者未能够在早期及时发现并且得到及时的处理,将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最终导致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出现。因此,需要重视对出现胸痛患者的准确筛查,将一些患有主动脉夹层、肺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及时地发现,以便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是医学界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医学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大型城市中通过建设医院胸痛中心,以便有效提升医生的诊断与鉴别胸痛的能力,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生率的有效举措。所谓的胸痛中心(chestpaincenter,CPC),主要是指针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形成的概念。它是通过多学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通过规范化的胸痛救治流程,从而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而又准确的诊断和风险评估,最终针对病情及时采取有效而合适的分类治疗手段进行患者的救治,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组织。世界上第一家胸痛中心出现在1981年美国巴尔地摩地区的一家名叫SLANGLE的医院,随后在世界各国的医院中开始风靡。医院通过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胸痛中心,能够实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胸痛中心的功能在近几年来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扩展,由于胸痛的病因涉及多个疾病,需要通过多学科之间,包括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协作,才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并且对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它的建立需要涉及的因素非常广泛,需要各专业的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关键技术,同时还需要医院对胸痛中心各流程的管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布局。目前,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在胡大~及霍勇教授的引导下已经慢慢地走上正轨,跟国际上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但是,胸痛中心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许多医院都对胸痛中心的建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却步不前,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胸痛中心的建立更是基本一片空白。本文通过对国内胸痛中心的建立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现报道如下。
1大型城市综合医院胸痛中心的集中与中小城市医院以及基层医院胸痛中心的空白存在着矛盾
截止到2013年9月,中国正式挂牌成立的胸痛中心大约20余家,基本上都是在大城市中那些具备良好PCI能力的三级医院中,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医院而言,由于它们存在着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等客观因素,导致目前中小城市中建立胸痛中心的医院仍然空白,胸痛中心的分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中国,由于大多数胸痛患者最先接触到的专业人士往往是那些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生以及一些120急救医生,而基层医生可能由于经验以及技术等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医生所在的医院多数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胸痛中心,往往未能够通过调动胸痛中心的专家资源参与到患者的早期救治当中,从而延误了患者的及时诊治。
2胸痛中心的“政府主导,大力投入”与“政府支持”之间的认识误区
对于胸痛中心的建立,目前有些人往往会有着一种思维,就是希望通过政府进行主导,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进行建设,以便能够加快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一]。但是这种愿望往往并不现实。中国的政府部门首先它们并非是胸痛的专业机构,对于胸痛的认识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如果由政府对胸痛中心的建立进行主导,它们往往难以胜任这一角色;其次,中国政府部门往往存在着许多的弊病,例如政府机构设置不稳定,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政府职能长期不明确等相关弊病都会对胸痛中心的建立产生影响,尤其是胸痛中心需要一定的投入,而政府主导下往往难以进行大量的经济投入,就算是胸痛中心建设最为成功的美国,他们的政府对于胸痛中心的经费支出也存在着问题。因此,对于“政府主导,大量投入”这一观点仍然值得商榷。中国的医院对于胸痛中心的建立应该采取政府支持的方式,通过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胸痛中心进行肯定和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利用多种措施进行各方的利益与运作的协调以便能够建立起胸痛中心,这种方式对于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不失为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当然,政府的相关经济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政府能够对医院建立胸痛中心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会对建设好胸痛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胸痛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人力物力投入”与“资源整合”之间的认识存在矛盾
人们往往会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出现抱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这些新鲜事物多数是诞生或者发展在一些非常具有实力的地方的时候,这些新鲜事物如果在某个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多数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就是这些新鲜事物的建设需要投入比较大的花费才能够得以实现。对于目前中国的胸痛中心而言,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目前中国的胸痛中心数量仍然不多,而且目前大多数的胸痛中心均是在一些大型的城市中的综合性医院才有,因此有人认为建设胸痛中心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加上配备大量的人员编制和先进的设施才能够建设好。但是就目前的国际以及国内的一些相关经验而言,胸痛中心的建设并非全部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大幅度增加人员编制和先进的设施才能够建设,它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医院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上各方力量进行综合协调以及对胸痛中心的整体流程加以优化和顺利执行,从而实现胸痛中心的有效运转。广东省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胸痛中心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胸痛中心的建设的,他们在胸痛中心的成功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仅仅是通过对医院现有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胸痛中心的建设,他们在胸痛中心的运作过程中,仅仅只增加了一名编制人员,这名编制人员主要是资料员,对胸痛中心的资料进行整理。美国的胸痛中心协会(SocietyofChestPainCenters,SCPC)通过对胸痛中心的成立所需要整合的各方面力量进行总结认为,紧急医疗转运服务,急诊医疗,心血管专家,其他临床医生,管理者,护士,律师,质控人员,财务官员等等这些力量是建设胸痛中心所需要的力量口]。而这些力量大部分的大中型医院均具备,这说明胸痛中心的建设并不完全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人员编制以及先进设备的条件才能够得以实现,它的建设更多的是依赖于医院能够对各方面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通过对各力量之间所存在的沟壑进行消除,从而形成合力,发挥胸痛中心的作用。
4胸痛中心建设“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之间的不同观点
美国的胸痛中心从1981年开始经过三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刚开始仅仅只有一家发展到1998年全美胸痛中心超过2000家,到后来经过美国PCPC建立认证程序后有900余家医院通过认证,目前的美国胸痛中心已经跨人了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行列之中,代表着胸痛中心的最高水准。它的胸痛中心存在着不同的级别,最高级别的胸痛中心能够进行急诊PCI,而对于一些不能够进行PCI的社区医院而言,其胸痛中心处于较低级别,这类胸痛中心有着不同的定位,在美国的医疗体系当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胸痛中心的发展相对于美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而言显得非常滞后,与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因此为了能够缩短中国胸痛中心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人提出希望中国的胸痛中心能够高起点、一步到位进行建设,通过一步到位把中国各地区的胸痛中心建设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具有设施完善、部门齐全、制度完整、高效运作的胸痛中心,而且通过制定胸痛中心的建设数量,把各地区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综合医院进行筛选,通过在这些医院当中建设起胸痛中心以便能够达到赶超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目的。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提出这些观点的人们并没有真正把握好事物发展的规律,未能够从胸痛中心的发展规律来着想,同时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对美国的胸痛中心的建设历史进行审视可以看出,它们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改进、磨合与完善的过程,它们的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以至于今天成为行业的标准,无不经历着一个先起步,然后逐步发展完善,到后来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标准乃至于超越标准的一个过程。因此,尽管中国的胸痛中心仍然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我们仍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我们没有像美国那么发达的社区医疗与良好的患者教育,大部分医院目前仍然不具备相关的一些与院内绿色通道一体化的转运系统,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建设胸痛中心所需要的关键性要素进行适合中国目前国情与现实要求的胸痛中心的建设,然后再通过持续改进以实现胸痛中心水平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形成符合当前现状的胸痛中心建设体系。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胸痛作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老年人的关注。美国曾经做过多项研究数据显示,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会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大约70%的患者会被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者并未发现存在有其他任何疾病,但是仍然有少数的患者可能由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未被发现而出院,导致患者失去救治的最佳时机而死亡。伴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正是为了能够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促使胸痛中心的应运而生。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为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过就目前胸痛中心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和问题,相信通过广大医疗工作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机遇,从而能够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