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冒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小儿因生理病理不同于成人,疾病易发传变,不容小觑。感冒大部分病因为病毒感染,中医药治疗此病的历史久远,理论丰富且作用突出。现代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多样,内治、外治法的研究众多,疗效显著。因此,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有着广阔的前景。我辈医家应针对当代小儿感冒的疾病特点的变化在诊疗技术和理论上继承创新,并加强对中药防治感冒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加强大样本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以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更好地防治小儿感冒。
关键词:小儿感冒;中医;进展;研究概况;综述;中医治疗;内治法;外治法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感冒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类似,称为时行感冒。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异于成人,常见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研究发现中国儿童感冒的病因中病毒感染地位突出,其中普通感冒以鼻病毒最常见(30%~50%)。儿童也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人群,有监测结果显示在北京、上海冬春季和夏秋季均有流感流行高峰,学龄期儿童检出率最高,在儿童中极易导致局部流行爆发。西医治疗上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而过多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物是当下我国普通感冒治疗的误区,因此中医药治疗感冒的作用尤为突出。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小儿感冒的历史经验及当前进展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如下。
1古代医家治疗感冒的经验
关于外感病的治疗原则方面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有记载,“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诸寒之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古代医家多从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此病。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感冒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两汤证,至今仍为感冒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
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其中记载了医家使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在此感冒为感受之意。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痛》中开始把感冒作为病证名,《丹溪心法·中寒》记载:“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提出了治疗感冒的辛温、辛凉的两大基本法则。
后代医家也从疾病传变、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角度丰富了中医治疗感冒的理论经验。明代医圣张景岳从本病的传变发展进行了论述,《景岳全书·伤风》中记载:“伤寒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成为头痛,或为恶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有寒胜而受风者,身必无汗而多咳嗽,以阴邪闭郁皮毛也。有热胜而受风者,身必多汗恶风而咳嗽,以阳邪开泄肌腠也。有气强者,虽见痰嗽,或五、六日,或十余日,肺气梳则顽痰利,风邪渐散而癒也。有气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后延绵数月。风邪犹在,非用辛温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则旧邪未去,新邪继之,多致终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张景岳从六经传变和脏腑传变角度阐述了感冒发病进展,对后世医家诊治此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医家从三因制宜的角度对感冒进行了分析阐述,治疗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如《类证治裁·伤风》中记载:“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2当代医家中医药治疗小儿感冒的治法经验
当代医家总结分析前人理论经验,并结合当代小儿感冒临证特点对本病进行了归纳总结,辨证施治各有不同。
2.1以六淫辨证为主的病因辨证
按照“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特点进行病因辨证。2009年出版的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中将本病辨证为4大主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邪感冒、时疫感冒证;3大兼证:夹痰、夹滞、夹惊。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主张临床上区分主证和兼证辨证论治。治疗主证时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予以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清暑化湿法及清热解毒法。治疗兼证时应在解表的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治疗同时需兼顾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解表之时发汗不宜太过,否则耗伤津液,甚则损伤心阳,反致病深转重。如为体虚感冒者可用扶正解表法治疗。针对小儿时行感冒的临床特点和病因、病机,徐荣谦教授提出疫寒杂邪为致病因素,清疫散寒为基本治则,他在临床运用大青龙汤联合银翘散治疗小儿时行感冒收效显著。银翘散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大青龙汤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之功,两方合用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病乃愈。徐教授将“伤寒”“温病”理论经验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是继承中医传统理论上的创新之举。
2.2病因辨证结合脏腑辨证
即根据小儿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病因辨证论证。张士卿教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所以小儿感冒临床以热证为多,“外感风寒”亦多从热化,“或寒热并存”出现寒热夹杂之证,“如内有郁热又外感风寒之寒包火证”或脾胃虚寒又外感风热之内寒外热证。小儿感冒“往往兼夹证较多”,或痰、或惊、或滞。临证时需根据不同兼证而加减,夹痰者加桑白皮、杏仁、紫苏子、浙贝母等。夹滞者加焦三仙、炒莱菔子、枳壳等,夹惊者加钩藤、蝉蜕等。治小儿感冒常需寒温并用,小儿又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单用辛凉解表或辛温解表之剂,疗效欠佳,故他主张运用寒温并举,使患儿邪去正安,临证时辨证寒热而有所偏重。汪受传认为小儿感冒发病根本在于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四诊以望诊最为重要,着重望面部神色、审苗窍。根据病邪属性侧重疏散表邪,多温凉之剂并用;助运脾胃应贯穿始终,辨证施以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阳运脾法,同时注重顺应四时之气,因时制宜;对于兼夹痰滞惊者,随证治之。冯晓纯教授认为小儿脾胃运化虚弱,侵袭外邪后脾胃功能失调易挟滞,出现纳差脘腹胀满呕吐等感冒挟滞证食积内热导致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易外感。冯晓纯教授治疗外感挟滞患儿,多采用表里双解之法,甚至虽有外感但以食积内热为主的患儿,则侧重消食导滞清退里热,外感则可速愈。常选用保和丸五积散加减,酌情加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醒脾,莱菔子、大腹皮、香附、佛手等药以理气,若实热为主而素体不虚则选用枳实、大黄、石膏等药以通腑泄热表里双解,去除客垢,则患儿真元得复,病体安康。
2.3病因、脏腑辨证论治结合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理论认为,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熊继柏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的独到经验将病因、脏腑辨证与三因制宜有机统一、特征鲜明。他认为治疗小儿感冒必循四法:1)用药须结合时令气候,春天治感冒必用柴胡;夏天挟暑感冒,必用滑石;秋天气燥,用桑杏汤或桑菊饮,可以酌加荆芥或苏叶;冬季感冒,即使为风热感冒,也应加辛温发散之品,如羌活、防风;2)治疗感冒高热,表里双解;3)对寒热夹杂证,应当寒热合治,如防风通圣散和柴葛解肌汤;4)小儿感冒用药宜轻缓。风寒感冒用杏苏饮,风热感冒可以用银翘散或桑菊饮;服药要少量频服;小儿感冒易传变,故需速效;小儿感冒最容易夹食,故常使用消导药,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枳实、大黄等。体质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证型和临床表现。小儿感冒因为其体质不同诊治思路也存在差异,常把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内热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阴两虚质,而患儿外感后常以发热、咳嗽、鼻塞3种症状为主症,辨证治疗感冒的同时,结合体质辨,知常达变,可使遣方用药有的放矢,更好提高临床疗效。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善“从气”“从痰”“从热”辨证,注重“先证治之”,主张大剂祛邪,防止病邪继续传变,才能使小儿尽快康复。“小儿纯阳,热病最多”,且小儿疾病传变迅速,外邪(无论寒热)极易化热,传经入里,变生他变,故治疗上,她主张在外邪尚未出现化热之势前,运用清热之品,阻断病邪内传,体现其“先证之治”的思想。熊磊等(与文后文献对不上)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当今小儿感冒以湿热并存、舌苔厚腻者居多。湿邪感冒本应长夏之际多见,但目前已经不存在明显季节性,推测并分析与气候变化、贪甜凉饮冷、滥用药物等有关。遣方用药时须综合考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效如桴鼓。
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疗小儿感冒的临床研究主要是以辨证分型为基础进行内治法,近年来外治法运用逐步广泛,近期的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2.3.1内治法
1)风寒感冒证:因风寒之邪气侵袭小儿肌表,卫阳受遏,经气不得宣畅,肺气不能宣发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或体征,给予辛温解表之法,主方为荆防败毒散加减。管志河等将110例风寒感冒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疗程5d。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2%)高于对照组(87.3%)(P<0.05)。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组成包括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全方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功。研究说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效果显著。苏敏等将150例感冒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荆桔口服液)90例和对照组(儿感清口服液)60例,连续治疗5d后,结果为,观察组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改善发热、流涕、咽部不适、纳食不馨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降温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证明荆桔口服液治疗小儿感冒外感风寒、入肺化热证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2)风热感冒证:以疏风清热或表里双解之治法。银翘散是历代医家治疗风热感冒的主方,源自《温病条辨》,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张学团探讨银翘散对临床风热感冒的疗效,将风热感冒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为对照组,银翘散为观察组,疗程3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积分、有效率及治愈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0.05)。研究表明银翘散在治疗风热感冒中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杨坤将80例风热感冒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复方木芙蓉涂鼻软膏,对照组采用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疗程5d,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P<0.05)。研究说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复方木芙蓉涂鼻软膏具有服用方便、疗效好等特点,可在风热感冒患儿中推广使用。李凡和王孟清观察银翘散频服法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将70例风热感冒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为银翘散4次/d分服法,对照组2次/d分服法,均治疗3d,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与解热时间皆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显示中医临床中银翘散频服法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比传统的日服2次疗效更佳。
小儿感冒以风热型居多,由于其“脾常不足”的特点,感冒时易出现腹满胀痛等夹滞现象。袁斌等将386例感冒风热夹滞证患儿按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研究,观察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照组给予健儿清解液,疗程3d。研究发现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及次要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有效改善儿童感冒之风热夹滞证的症状,尤其是对于患儿发热、脘腹胀痛症状改善明显。代薇等将风热感冒夹滞证112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馥感啉口服液治疗,3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92.86%比6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馥感啉口服液不仅能够清热解毒,发挥中药抗病毒优势,还能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增强免疫,避免胃肠道刺激,疗效满意。
小儿肺脏娇嫩,感邪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内生痰湿,痰壅气道而致感冒夹痰。申琳等收集210例感冒风热夹痰证患儿,观察组给以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照组服用急支糖浆,疗程5d。观察组、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04%、96.08%,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7.03%、98.04%。2组咽红肿或痛症状消失率分别为57.43%、43.1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由麻杏石甘汤加金翘、知母、黄芩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适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属痰热壅肺证者,研究表明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夹痰证的疾病疗效显著,对于咽红肿或痛的治疗消失率高于急支糖浆。
3)暑邪感冒证: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往往迁延难愈。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生内湿,易招致外湿病。小儿纯阳之体,外邪易从阳化热,热为湿遏故致发热以暮后为甚,缠绵不退。席亚静采用藿香正气汤治60例患者,总有效率95.0%。经过对不同临床症状的暑湿型胃肠感冒治疗,服用藿香正气汤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试验验证了藿香正气汤剂对暑湿型胃肠感冒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周晓媛等将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口服香芩解热颗粒,对照组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疗程2d。结果显示观察组降温疗效优于对照组。香芩解热颗粒主药为藿香、柴胡、黄芩,可解表化湿透热,使湿去热退身凉,对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疗效肯定,有退热快、持续时间长,且体温不易回升的特点,并能明显减轻或消除伴随症状和阳性体征。
4)时疫感冒证:时疫之邪侵犯肺胃,疫邪性烈,易于传变。刘初生和赵丽侠认为小儿时行感冒,多为风寒未散,已入里化热,或里热内蕴,复感风寒,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如单用辛凉解表往往汗出不透,热退不佳;仅用辛温解表,汗出多而热不解,并易伤津。故宜辛凉辛温并用,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纯用解表药,往往出汗热退,汗过后热又复升,应在解表的同时,佐以清里药,可使表里双解,热退而不复升,柴葛解肌汤正是辛凉辛温并用,兼有清里热的临床疗效较好的方剂之一。他们采用柴葛解肌汤加减对30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患儿服药后退热快,主要症状短时内消失,研究取得较满意疗效。中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可侵犯人体而致病。时行感冒即非时之邪侵犯人体,需再进行八纲辨证。林燕等总结2018年跨年流行性感冒的特点,分析认为本次流感的中医证候以外寒内热证为主,表现为风寒外束肌表,燥热郁闭伤津的证型特点。她将中医治疗运用于流感的防治、治疗中,辨证分型为:风热犯卫证、热毒袭肺证、气阴两虚,正气未复证。分别给予银翘散合桑菊饮、麻杏石甘汤及沙参麦冬汤加减。
2.3.2外治法外治法是指利用手法、器械从人体体表施治于经络、腧穴而起效的方法。外治法源远流长,具有运用便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小儿脏器清灵,皮肤娇嫩,外治之法效力易达于病所,故小儿医家喜用外治法配合内服药物同步治疗疾病,感冒即常用疾病之一。
1)推拿治疗:小儿推拿手法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好,家长易于接收等优点,特别适合小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故儿科医家喜用推拿手法治疗感冒病症,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孙氏推拿治疗小儿感冒重视汗法与清法联合应用,有助于预防感冒惊风,体现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孙氏手法主要以推、揉、掐、拿法为主,手法均匀、深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患儿易接受,临床疗效显著。谢文雅选取146例小儿感冒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予感冒灵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分经论治,推拿治疗,风寒、风热感冒证从肺经论治。基础手法:清肺经,揉肺俞、曲池、合谷;风寒者加掐二扇门、推三关,风热者加推天柱骨、退六腑。暑邪感冒证从脾胃经论治:揉头维、天枢、足三里、内庭、三阴交、阴陵泉穴,清天河水,运八卦。时疫感冒证从奇经论治: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百会、安眠、风池穴,捏拿夹脊、17椎。7d为1个疗程。结果示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8%,观察组为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感冒采用分经论治推拿治疗,能快速降低患者体温,使其恢复正常,使血象尽快改善,提高临床疗效。2)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是将中药外敷在人体相应穴位,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有效成分,而达到治病防病功效。陈如冲等将120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口服止嗽散加减治疗,B组采用单纯口服止嗽散加减治疗,C组采用口服复方右美沙芬糖浆治疗,治疗14d。A组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其他2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优于C组(P<0.05)。说明穴位贴敷配合止嗽散加减是一种治疗感冒后咳嗽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陈青等观察痛吐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痛吐散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吐散组成:木香2g、枳壳2g、吴茱萸2g、延胡索2g、酸枣仁2g、柏子仁2g、荜拨2g、大黄2g,有理气活血消积止痛的功效。中药饮片打粉,将其制成散剂,用适量藿香正气水调和,用透皮贴固定于神阙、中脘上,4h揭掉,1次/d,3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胀呕吐纳差食欲不振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药浴疗法:药浴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沐浴人体肌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小儿体表面积占比例大,肌肤娇嫩,能充分吸收药物。药液作用于患儿皮肤,可以起到解肌透表的作用。高发志将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儿感冒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中药沐浴。药浴主方: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20g,紫苏叶、防风、荆芥各15g,薄荷10g,加入500mL水煎后,加入洗澡水,水温为38~40℃,沐浴时间以15~20min为宜,1~2次/d,疗程5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病程、治疗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小儿感冒颗粒联合中药沐浴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型疗效较好,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良好,家长及患儿依从性好。
4)针刺疗法:针挑疗法是从远古的砭刺法派生而来,同针灸一样,是我国传统医学遗产之一。针挑疗法多是一种浅刺法,简单安全,因挑治快捷,不需留针,不需深刺,也不必惧怕折针或刺伤内脏,适宜儿童使用。李邦权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针挑结合药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挑治点为风池、风门、少商、商阳、曲池、外关、迎香、头临泣、耳尖、耳背高骨、四缝,病情严重配合挑刺十宣。中草药浴主方:紫苏叶、山芝麻、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柴胡、黄芩,1剂/d,泡至患儿背部微微出汗,一般15~30min即可。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4.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显示针挑结合药浴在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具有明显的疗效。杨丽娟采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小儿风热感冒70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采用西医及耳尖放血疗法7~10d,患儿的体温、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症状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说明小儿风热感冒配合耳尖放血疗法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风热感冒患儿症状,提高疗效。
5)痧疗罐疗法:此法是中国传统自然疗法,历史悠久。痧疗是用刮痧板,蘸递质,在皮肤的相关部位进行刮拭、拍拭、揪拭、摸拭,造成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或点状出血,以改善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罐疗是一以罐为递质,通过负压的作用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造成充血或淤血现象的疗法,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小儿常用气管拔罐,利用罐内负压吸附于穴位,产生局部充血而达到治疗目的,通常治疗热证、实证病证。伍利芬和夏桂选通过研究证实刮痧、拔罐配合指针治疗小儿感冒,疗效较好。方法为刮痧取背部膀胱经,拔罐取尺泽、天突、华盖、风池、足三里、大椎、肺俞,指针取尺泽、风府、风池、华盖、合谷、少商、商阳、曲池、肺俞。随症加减,风寒证刮痧加风府、风池穴;风热证咳嗽甚者,拔罐、指针加身柱穴。吴爱香和杨燕采用中医痧疗罐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50例,研究显示该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及咯痰症状,不良反应较少,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促进恢复。
6)中药直肠滴入法是将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内起效。一方面药物不经口、不经胃肠道,既减轻了胃肠负担,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另一方面此途径绕过肝脏,使药液直接经直肠静脉丛吸收入下腔静脉血液循环,不被肝脏代谢,这样药物的利用度大大提高。中药直肠滴入痛苦小,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高。中医认为风热感冒病在肺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经脉络于大肠,直肠滴入可使药物循经脉直达病所。张艳和徐菁应用清热汤保留灌肠治疗风热感冒夹滞小儿40例,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在总病程、退热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清热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型临床疗效确切。葛如花等将小儿感冒风热夹食证患儿共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观察组予清热消食方灌肠治疗:银花、连翘、三叶青、黄芩、炒谷芽等。煎至100mL,保持温度为38~39℃。灌肠剂量:6~12个月以内15mL,1~2岁20mL,2~3岁30mL,3~4岁40mL,4岁以上50mL,2次/d。3d为1个疗程。2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1)。证明清热消食方灌肠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夹食证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3小结
感冒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我们通过整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儿感冒证型的分布逐渐向热证、湿证、夹滞、加痰集中,小儿咳嗽痰湿缠绵,疾病难愈、反复发作的情况日趋多见,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这种变化与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社会环境变化密不可分。感冒虽为常见多发病,但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若不能及时救治极易传遍入里,病症不可忽视。感冒的疾病特点的变化为我辈医家在诊疗技术和理论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今后应加强对中药防治感冒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加强大样本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以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更好地防治小儿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