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
医学论文

岭南草药橘红药名释义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及训诂学方法等,参考《释名》、《说文解字》、《本草纲目》、《本草释名考订》等文献资料,对岭南名 药橘红的各种称谓进行了释名考证。结果发现,橘红异名甚多,其得名主要与颜色、质地、产地、中药加工与炮制、地方 方言相关。橘红药名的考证有利于其性味、功效和毒副作用的理解。

关键词:岭南;橘红;异名;考证

岭南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北枕五岭,南濒 大海,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阳光雨水充足, 草木蕃盛,可为药者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药用 资源达四五千种。岭南草药是传统中药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橘红是一种岭南常见的中药 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 皮。橘红不仅具有沁人心脾的清新香气,老百 姓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去除臭味、清新空气,而 且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一味具有神奇功效 的良药。廖弈秋引述《广东省化州志》云:“惟橘 红……岐黄家用以利气化痰,功倍他药”,以及 “(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中医 认为,橘红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功能理气 宽中、燥湿化痰;主治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 恶痞闷。

·卢子颐在 《本草乘雅半偈》 中谓:“古人 命名立言,虽极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中药 药名不仅是文字符号,也承载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献考订岭南草药橘红各种名号的涵义以 及文献出处,可进一步认识岭南草药,有助扩大 岭南医药著作影响,宣传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 在 《中华人们共和国药典》 中,其正名为“橘 红”。橘红异名甚多,本研究就其各种称谓的由 来及含义进行考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橘红的正名考证

部分学者认为“橘红”一名首见于元·王好 古 《汤液本草》(成书于公元 1248 年)。如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 记载:“橘红出自元王好古 《汤液 本草》,当中记载:‘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 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郑宏钧 《现代中药材鉴别手册》 记载:“橘红……始载于 《汤液本草》”。也有学者认为 “橘红”之名首 见于宋·洪遵 《洪氏集验方》(成书于公元 1170 年),如吴焕认为:“据查 《本草纲目》 黄橘皮内 有‘去白者橘红也’之说,但橘红之名并非李时 珍首用。早在宋·洪遵 《洪氏集验方》(1170 年), 已有橘皮去穰取红之说,到宋·陈自明的《妇人良 方》(1237年)中有十多条方剂用橘红,宋·严用和 《济生方》(1253年)已有三十多方用橘红”。

然而,事实证明,“橘红”一名至少早在《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公元1078年)中已有记 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绍兴续添方”记 述:“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 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 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从古至今,关于“橘红”称谓的由来,学者 的主流说法是:橘皮去除内层果皮取得的外层果 皮,经过干燥后的炮制品称为橘红。也即经炮制 去除白色的外果皮称为橘红,不去白色者为橘 皮,这是两种不同的商品名,功效亦不同。以上 观点已得到了众多学者认同。如清·严洁《得配本 草》云:“去白名橘红,消痰下气,发表邪,理肺 经血分之郁。留白和中气,理脾胃气分之滞”; 冉雪峰《冉雪峰本草讲义》记载:“橘皮、橘红本 是一物,橘皮黄中透红,故连白者曰橘皮,去白 者曰橘红”。

“橘红”一名如何释义,董莲池《说文解字考 正》云:“橘。果,出江南。从木,矞声”。关于“矞”字,大致包含以下两种字义:

(1)具有颜色之意。譬如,汉·董仲舒 《雨雹 对》云:“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矞。”西晋·左 思《魏都赋》曰:“矞云翔云,泽马于阜。”明·李 时珍 《本草纲目》 记载:“橘从矞(音鹬),谐音 也”。李时珍又言:“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 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 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矞云。橘之从 矞,又取此意也”。《古代汉语词典》 将“矞 (音 yù)”释为“祥瑞的彩云”,皆为颜色之 义,旨在描绘橘皮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 纷之象。

(2)表示尖锐之义。董莲池 《说文解字考正》 记载“以锥有所穿也。(矞字)从矛从冏。一曰:满 有所出也”。言其有表尖锐之意。顾建平《汉字 图解字典》记载:“橘,形声字。木表意,纂书形 状像树木,表示橘是果木;矞表声,矞有尖锐, 戳穿义,表示橘树多尖刺”。

综上所述,橘红的“橘”字旨在表述橘树多 尖刺,果皮颜色外赤内黄之义。“橘红”称呼因颜 色、形态得名。

2 橘红的各种称谓及异名考证

除了正名为“橘红”以外,橘红还有化州橘 红、橘皮橘红、柚类皮橘红、川橘 红、川云皮、衢橘红、赖橘红、广橘 红、建红、大五爪、尖化红、柳叶 红、五爪橘红、笔架花、云红、芸 红、芸皮、陈皮、甜橘红、糖橘 红、灸橘红、光化、黄七爪、绿七 爪、全毛黄七爪、全毛绿七爪、光青毛 爪、化州桔红等异名。

橘红的异名“形色各异”,据笔者考究,其异 名成因主要与产地、加工与炮制、形态、颜色、 质地以及方言等有关。

2. 1 产地

现临床上多用化橘红代替橘红,学术 界、医学界和老百姓们大多认同化州所产橘红效 果最佳。对此,历代医家对化橘红有很高评价。 如清·江世琳在 《橘红辨》 中谓:“化州所产橘 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效优于他药,人皆宝 之。”化橘红是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化州柚的 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化橘红”全名化州橘红,为化州的道地药材。现大多数学者认 为,化橘红最早记载于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 遗》(1765年),也有学者认为化州橘红入药始于 《广东通志》(1675年),引述 《广东通志》 中“高 州府药”(化州当时属于高州府) 记载:“化州之橘 红,增城之荔子,琼南之香犀,象贝,指不胜 屈” 。但皆异口同声认同“化”最早是指其出产 于广东化州。譬如,陈蔚文 《岭南本草》 记载: “‘化’者,言其产于化州”。

化橘红更盛名于橘红,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原 因是借助于宋、明以来橘红的声誉。后来,又发 现化橘红优于一般橘皮去白之橘红,故冠以“化 州”之名,以示区别[7] 。广东地区自古以来橘、柚 不分,此说可以从大量的本草文献中得到证实。 譬如,马继兴 《神农本草经集注》 记载:“橘柚, 一名橘皮”。橘皮可以加工成橘红(橘类橘 红),化州柚的果皮加工成橘红(柚类橘红)。化州 橘红与橘红(化州柚)称呼关系实际上是他称与自 称关系,如同历史上对“客家人”的称呼一样 。 到了清代,化州橘红成为皇家贡品。但由于正宗 化橘红产量太少,清·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记 载 “以城内产者为佳,然真者极难得”,因 此,周边(如广西)地区所产柚皮,也当作化橘红 使用,且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沿用产地命名的橘红还有出自四川的 橘红,民间称之为川橘红、川云皮;出自浙 江省衢州的称衢橘红;广东赖家产者称赖橘 红;广东一带所产者为广橘红;主产于福 建闽侯的称建红等。

2.2 中药加工、炮制与形态 由于药材加工方法 不同,药材呈现的形态各异,不同形态有不同的 名字,橘红亦然。橘皮在加工、炮制之前,一般 先用刀将果皮均匀切开,剖下,展开如掌似爪。 《中药材手册》 记载:“五角的外皮黄棕色,光而 无毛茸,亦有皱纹及凹点,俗称‘大五爪’,柳叶 形的俗称‘尖化红’”。《药材资料汇编》 还把 “尖化红”比作“柳叶红”,原因是其果皮烘干后 形如柳叶。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引述 《识药辨微》 亦云:“又有一种为世所重,每个五 片如爪,中有化州印,名五爪橘红,亦为柚皮所 制,较掌片者为佳”。

加工后的橘皮除了如掌状以外,还有其他形状。譬如,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言:“化皮对 半摺,叠如笔架状,称笔架花”《药材资料汇 编》认为:“川桔红,又称川芸皮或芸红,将广柑 用卷刀整个圆扦,扦成薄片,呈波浪式的长条, 形如云头,又名‘云红’。重庆加工,规格分一二 等,薄者叫‘芸红’,厚者叫‘芸皮’”。程超 寰的《本草释名考订》解释:“芸芸,原为众多的 意思。芸皮,芸红者,意为‘普通橘红’”。

中药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炮制方法 不仅使药物的作用、性味等发生变化,还使得中 药的异名更加丰富。最常见的炮制方法就是久 藏。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卷七·果部记载“青 橘皮”:“新采者名橘红,气味稍缓,胃虚气弱者 宜。久藏者名陈皮,气味辛烈,痰食气壅服 妙 ”。 由 于 炮 制 方 法 不 同 , 橘 红 还 有 甜 橘 红、糖橘红、灸橘红 等称谓。譬如, 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引述 《百草镜》 记 载:“近日有一种产仁和糖栖镇蜜橘皮所制,曰甜 橘红,清香入肺醒脾,消痰之功,不下化产,而 性不峻削,名为香金板,南人体弱者宜之”。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言:糖橘红,仁和 糖栖镇者。以皮去白,切小块,用糖霜制得。 潘纲 《中药材商品知识》 记载:灸橘红,取橘红 片,用炼蜜加适量开水,拌匀略润,置于锅内用 文火炒至微黄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2.3 颜色与质地 由于橘红外皮的颜色和药材质 地不同,橘红有不同的俗称。如光化、黄七 爪、绿七爪、全毛黄七爪、全毛绿七 爪、光青毛爪等名,其中“黄”、“绿”、 “青”色皆可用来形容不同品种橘红外皮的颜色, 而“毛”、“光”等字言其外表是否密被茸毛。韩 维恒 《中药正别名集》 中解释“光化”为:用柚 皮加工的橘红,表面光而无毛,称为光化。 《中药材手册》 记载:“七角的外皮黄色或黄绿色 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凹点,俗称‘黄七爪’,‘绿 七爪’”。《药材资料汇编》记载:“原料是‘枳 桔’的果皮,表面有浓毛;色深绿,香味浓厚, 制成为‘全毛绿七爪’。其果过熟,则皮亦呈黄 色,而浓毛较淡,制成为‘全毛黄七爪’”。此 外,《药材资料汇编》还认为光青七爪是指“果皮 为青色,未成熟柚的幼果的果皮,表面光滑无 毛,皮质粗松不实”的品种。

2. 4 地方方言 橘红还有异名为化州桔红。 “橘”缘何言“桔”呢?“橘”、“桔”二字本义、 读音都不同。董莲池的 《说文解字考证》 解释: “橘、果,出江南,从木”、“桔。桔梗,药 名。从木,吉声。一曰:直木。”“橘”是水 果,而“桔”是草药。这说明东汉·许慎《说文解 字》 中即对此二字有明确的界定。但顾建平的 《汉字图解字典》记载:“‘橘’俗称‘桔’,常绿 乔木,果实扁圆形,果肉多汁味甜。”《现代汉 语大词典》 记载:“桔(jú),用同‘橘’”,又 载:“‘桔’(jié),①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 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根可 入药,有宣肺,祛痰,排脓功效。②桔槔,井上 汲水的工具”。 苏培成 《现代汉语辨析字典》 解释,“桔”是“橘”的俗字,而不是“橘”的简 化字”。何谓俗字?《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解 释 :“‘ 俗 体 字 ’ 指 通 俗 流 行 而 不 规 范 的 汉 字。”据此可知,“俗”是指“桔”字主要在民 间被用来表示“橘”,在表示某种特定水果的意义 上“橘”是正体,而“桔”是俗体 。

据资料显示,清·屈大均 《广东新语》 中的 《木语·橘柚》 篇是现今可以找到的较早使用 “桔”字表示“橘”之义的用例所在。“吾粤多橘 柚园……又有桔,亦与柑类……每田一亩,种 柑、桔四五十株,粪以肥土,沟水周之。”从该文 看,当时广东民间,人们大量种植“柑”和 “桔”这两种果树。故“桔”字被借用来表示 “橘”之义,应该是从广东开始 。李学柱认为: “又在广东的三种方言中,‘橘’、‘桔’、‘吉’同 音,因此广东人喜用‘桔’代替‘橘’,不但易 写,还包含吉利、吉祥的意思” 。同样在顾建平 《汉字图解字典》 中也有记载:“桔,形声字…… 吉(jí)表声,亦含吉之意”。 刘锡诚《中国象征 辞典》记载:“桔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利用桔与吉 谐音,象征吉祥嘉瑞”。此外,至今南方很多 地方仍保留有新年赠桔的风俗,互相赠送大桔, 谐音“大吉” 。“橘”俗作“桔”的原因,大概是 老百姓出于易写方便或其读音似吉,可表吉利之 意等原因而借用了“桔”字,这给“桔”添加了 新的读音和字义。

3 讨论

中药名称皆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或出自文人墨客,或出自村夫野老,体现了中国人 民无穷的智慧。本草药名以其独特且丰富的内 涵,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 体。中药名释义考证,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 知道的显得容易,不知者则很难,许多常用草药 的名义不为人所知晓,凸显其研究之价值。从橘 红的本草释名考证可见,中药的命名受中国传统 文化及其他众多因素影响,中药命名背后具有艺 术之美。中药的每一个名称均有一定的意义和来 历。相比于西药名称的抽象、繁琐,中药的命名 更生动形象。对中药的释名考证、整理、研究, 可让中药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本草文化的内涵,加 深对中药四气五味、功效、毒副作用的了解,增 加中药学习者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加深对中医药 文化的了解及增强对岭南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