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体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班级中,学生处于成年早期,从高中严格的管理模式下过渡到大学轻松自由的管理模式,非正式群体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到一起,更多情况下不愿意将团体的时间分出来去参与到正式群体的活动中。且高职学生一般个人管理能力弱,叛逆性强,有的甚至会与正式群体活动发生冲突。他们大多更加愿意沉浸在自己的非正式群体活动中,对于班级正式群体活动存在消极应付,流于形式的现象。
二、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教师论文发表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经常采取的管理措施是积极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也存在在有犯错误趋势时才加以管理的老师。也有一些老师不了解该怎么处理游离型和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这说明部分老师忽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他们疏于管理。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班级管理者对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处于放任状态,任由他们发展,对与游离型非正式群体和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他们更多的是在有犯错误趋势时才会采取措施去管理,平时只要他们不捣乱老师都不会去管理,也不知道怎么样去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性比较强,班级管理者并不天天跟学生接触,所以往往这些群体出现问题时就已经很难再用引导教育这种方式让群体做出改变了。
三、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狭隘性
非正式群体组成成员一般有高度的一致性,个体成员如果有不符合群体一致行为时,可能会被群体认定为“不合群”进而产生攻击,这会束缚个体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学习实用技能,一般通过实操训练必然会增长技能,但在非正式群体框架局限下,群体成员可能排斥刻苦训练而冒尖的成员以保持其群体一致性,这不利于学生个人展,也会使集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论文发表专业的培养质量。
四、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正式组织的发展变革
高职院校学生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受到社会发展变革的影响,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发表更新,这种更新势必会引发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这时候非正式组织就会对这种变革产生阻力,这并不说明非正式组织所有成员都不希望变革,而是其中大部分人会害怕这种变革会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正式组织,从而威胁他们非正式组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