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课程内容的价值所在
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经过教育培训后,在正式任教时能否通过大学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导好一名学生,能否通过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体现在高校期末考试时的试卷上,不是体现在结课后的总成绩上。这是我们广大教育人士以及高校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需要上,放在岗前教师的职业需求上,切记不要做“面子工程”。高校教师在任教阶段,务必将此课程的教育论文发表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得“守护学生心理健康,认真教授专业课程”的职业理念深入每位职前教师的心中,让教育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充分融合在高校的课程内容上。
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入手对岗前教师进行培训。从“学生”层面来讲,高校教师应侧重学生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重点讲解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理论,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教师”层面入手,侧重讲解教师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等知识,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岗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总之,如果想要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就要有顾全大局的横向思维方式,要全面化的、系统化的展现教育心理学的理念、知识和实际运用。
二、体现课程形式的先进性
纵观我国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其课程形式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教育论文发表理念的不断革新,出现了大量的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多种授课形式,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被丰富起来,教育心理学的课堂出现了似“百花齐放”的盛世。但这还远远不够,高校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报告,通过阅读国内外的期刊文献,找寻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任务的灵感来源,发现更多、更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教学形式。通过与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小组研讨会,探索出更符合我国岗前教师需求的授课手段,以确保教育形式和授课手段在教育界的前沿位置,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接受思想前沿、技术先进的教育心理学指导,保证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基本契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需求。
三、设置合理的教育课程时长
前文曾提到过我国高校存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时长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在进行改革时,就需要注意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接受标准统一且完整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指导教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限制性条件下,根据每位岗前教师的专业不同和实际的学习需要,以人文理念为实际出发点,围绕高校教育论文发表心理学的课本教材,进行合适的课时安排,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