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来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时,应重新审视自身采取的培养模式,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策略,助推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发展。
一、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多层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看,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应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重点,这是因为高校教师是学生教育的直接负责人,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需要通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来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能力。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从引进层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即由校方投资聘请具备高素质、高实践经验、高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也能够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组成师资梯队,发挥优质教师的带头作用,从而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其次,要从派送层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即在校企合作下,由校方派遣一些实践教学水平差或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前往合作企业内部学习进修。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师团队安排到企业内部进行顶岗进修,让这些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的一线论文发表知识,并不断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使教师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时,能够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从帮带层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即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帮劣的方式,以部分优质教师带动一部分水平相对较低的教师,以资历较高的教师帮带经验尚浅的教师,从而提升整体教师团队的素质与能力。此外,校方还需要积极组织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努力提升自我,通过教师的自我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应结合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来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所以可以将这三个部分作为三个层级,将三个层级设置在课程体系中,将专业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基础,将方法能力作为核心,将社会能力作为要点,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原则,将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校方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相互渗透,从而实现论文发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完善后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能力属于岗位的特定能力,对应的教学课程包括职业对应专业的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方法能力对应的是职业拓展能力,主要通过高校开展的实践课程及在企业开展的实习实训进行培养;社会能力对应的是人文素质能力,主要通过素质提升课程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包括职业沟通、公文写作、职业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双方的联系与沟通,并通过合作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的课程教学,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建立校企双向考评体系,全面考评大学生职业能力
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教育的时效性,与各企业联合构建全面的考评体系,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考评的重视,建立校企双向考评体系,使当前单一化的考评体系得到有效弥补:首先,校企双方必须构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将大学生的论文发表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的理论教学和教师的综合评定来进行考核。在实践教学中,企业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在课堂上难以体现的考核内容,则是由校外指导教师来完成;最后,开展校企双向综合评价,结合大学生在校内及校外的表现,客观评价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主体优势,开展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当前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要想实现双向发力,高校应摒弃以往校企合作“以校方为主、企业方为辅”的思想观念,将企业方的主体地位予以确立,并与企业方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在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应将企业人才需求作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专项方案,论文发表研究开发专业课程和岗位实训课程,并编制配套的教材,还要借助当前互联网资源,开发线上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云教育平台资源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针对实践教学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的配套设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在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应重视职业氛围的构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取专业实训、课程实习及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将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行业认知水平全面提升。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业创新竞赛,按需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各类高级证书等,重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从而使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